- 0
- 0
- 0
- 0
- 0
- 0
-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破片会造成严重的杀伤和破坏作用。爆炸事故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含能材料的爆炸效应和安全防护已成为公共安全等领域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学者在含能材料等爆炸物的爆炸效应和防护结构分析设计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本专题共收录论文10篇,其中研究论文9篇、综述1篇,对含能材料等爆炸物的爆炸效应、防护结构在爆炸冲击波及破片侵彻下的动态力学行为和防护机理进行了分析研讨,为推动爆炸防护技术的发展和含能材料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科技支撑。
- 发射药是身管武器的动力能源,其设计的先进性是决定装备射程、精度、威力等性能的核心与关键。随着装备系统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对发射药的能量、能量释放控制、环境适应性、武器匹配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发射药科研工作者在新型功能添加剂设计、先进发射药制造工艺、能量释放控制方法、发射药综合性能评价、应用效应等方面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为提升我国发射药与装药的综合性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此,特组织出版“发射药与装药设计”专题。本专题共收到12篇论文,综述2篇,研究论文10篇,从科学原理、技术创新、工程应用等角度展示了发射药领域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并分析、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出版,促进发射药相关领域学者间的交流,为发射药技术的科学研究、行业管理、企业制造等提供参考,推动我国发射药技术的快速健康发展。
- 含能化合物能量与安全性的矛盾极大限制了高能材料在高价值平台中的应用,同时也制约了装备的性能提升。因此,研制兼顾高能量与高安全性的新型含能化合物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富氮杂环骨架多数具有平面共轭结构、高热稳定性、以及丰富的可修饰化学位点等特点。通过向富氮杂环骨架中合理引入致爆基团和稳定化基团,有助于实现分子能量密度和稳定性的协同提升。近年来,富氮杂环含能化合物受到各国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新型骨架设计策略、分子构建方法、性能评价等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含能材料综合性能跃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对高性能含能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含能材料在生产过程涉及硝化等反应单元,而传统釜式反应器由于热质传递速率的限制,存在合成过程可控性差、效率低、危险性高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高性能含能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也制约了国防技术快速高质量的发展。因此,化工过程技术和装备的自主创新是突破高性能含能材料等高端化学品制造短板的迫切需要。 为了提高硝化等强放热复杂反应过程的安全性,需要对反应过程进行精确操作和调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的《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导则》,明确要求对于危险反应工艺过程,要努力优先开展工艺优化或改变工艺方法以降低风险。微通道反应技术具有高效的传热传质、本征安全和易于直接放大等特性,为解决含能材料制造难题和实现其绿色高效连续安全生产奠定重要基础。 为此特组织出版“含能材料通道式连续合成与安全评价”专题。本期专题共收到11篇论文,观点1篇,研究论文8篇,综述2篇,展示含能材料连续安全可控合成过程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出版,促进含能材料合成领域学者的广泛交流,推进相关技术发展,为实现含能材料连续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 固体推进剂作为航天固体动力的重要推进能源,通常属于非均质的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其结构本身的多尺度特性决定了在使役条件下发生变形、损伤、失效破坏等力学行为的复杂性,以及对微细观结构内部裂纹萌生、扩展、汇聚这一跨尺度非线性演化过程的依赖性。采用微-细-宏观的多尺度研究方法,对于深刻认识和准确描述使役条件下固体推进剂的力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固体推进剂结构组分空间分布的精确化统计分析、不同演化阶段损伤的精准辨识与有效表征、固体推进剂宏观力学性能变化和失效破坏内在机理的准确揭示、不同尺度下性能构效关系以及包含多尺度参数的本构关系的构建、基于多尺度数值模拟的固体推进剂力学行为精确预示,是备受关注的热点方向。围绕上述研究方向,国内研究者在试验观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新方法、新模型及新理论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 为了集中展现固体推进剂多尺度力学行为研究的最新代表性成果,本专题共收录论文10篇,包括研究论文9篇,综述1篇。期望通过本专题的出版,能够促进固体推进剂等含能材料研究领域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行业基础研究的发展。在此,对“固体推进剂的多尺度力学行为”专题所有的作者及审稿专家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 弹药安全关乎生命安全、平台生存。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国外曾发生了多起弹药爆炸安全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弹药的安全使用和装备平台的生存力敲响了警钟,折射出弹药安全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迫切需要发展安全弹药。发展安全弹药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材料、器件、结构、装备等方方面面,综合性能优良的不敏感含能材料是确保弹药安全的核心与关键。近年来,我国在不敏感含能材料与安全弹药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设计合成了系列性能优良的新型低感高能单质炸药、开发了系列不敏感高能混合炸药、获得了不同刺激下弹药及装药的安全响应机理认知、建立了弹药安全性试验评价方法、掌握了多种弹药的反应烈度控制技术,对推动我国弹药安全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展示不敏感含能材料与安全弹药的最新研究成果,特组织出版“不敏感含能材料与安全弹药”专题。本期专题共收到13篇论文,研究论文10篇,综述3篇,均是安全弹药领域普遍关注的难点和研究热点。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出版,能有效促进含能材料与弹药领域学者的广泛交流与讨论,加快相关技术发展,为提升装备的综合性能提供技术支撑。
- 优先出版 |
- 预出版 |
- 当期目录 |
- 专辑论文 |
- 学术观察 |
- 年度排行 |
- 过刊浏览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9-26 DOI: 10.11943/CJEM2024113
摘要:聚偏氟乙烯(PVDF)等氟聚物可有效抑制铝粉的团聚并提高铝粉的反应活性。但氟聚物与被氧化铝覆盖的Al颗粒表面之间亲和性较差,氟聚物直接包覆在Al表面对团聚的抑制效果并不理想。为增强氟聚物与铝粉间的相互作用,改善铝粉燃烧性能,研究采用微波辅助反应的方法得到了羟基化改性的PVDF-OH,利用溶剂/非溶剂法将PVDF-OH包覆在铝粉表面得到了Al@PVDF-OH复合燃料,并进一步制备了复合固体推进剂。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对PVDF-OH的分子结构与元素组成进行了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高速摄像机和氧弹量热仪等设备对Al@PVDF-OH复合燃料的微观结构组成及其燃烧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波辅助制备得到的PVDF-OH有着较高的羟基含量,微波功率240 W下处理1 min时制备得到的PVDF-OH最佳。Al@PVDF-OH复合燃料的燃烧性能优于包覆PVDF的Al@PVDF复合燃料与加热改性处理PVDF-OH(H)的Al@PVDF-OH(H)复合燃料,在PVDF-OH含量为15%时最佳。与纯Al相比,PVDF-OH含量为15%的Al@PVDF-OH复合燃料的燃烧热值由19140 kJ·kg-1增加到24912 kJ·kg-1;与AP混合后的燃烧测试结果表明,Al@PVDF-OH复合燃料燃烧性能相较于Al有明显改善,点火延迟时间由77 ms缩短至70 ms,燃速由195.7 mm·s-1提高到225.7 mm·s-1。基于Al@PVDF-OH复合燃料的固体推进剂与铝基固体推进剂相比,其燃烧热值由13281 kJ·kg-1增加到14020 kJ·kg-1;燃速由1.281 mm·s-1提高到1.915 mm·s-1,凝聚相燃烧产物粒径D90由74.324 μm降至52.749 μm。
-
黄超然, 潘葆, 李果, 王玉, 谢林生, 刘所恩, 赵俊波, 刘云章, 谭凯鑫
优先出版日期:2024-09-26 DOI: 10.11943/CJEM2024178
摘要:针对推进剂压延过程中产生的含硝化甘油(NG)挥发物在多种固体表面凝结积聚、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通过构建含NG挥发物和固体表面的混合体系模型,开展含NG挥发物在固体表面的凝结行为研究,探讨了NG质量分数、固体表面材质、固体表面粗糙度对含NG挥发物在混合体系中的径向分布函数、均方位移和扩散系数、相对密度分布等分子动力学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G质量分数的增加,挥发物在固体表面的凝结物团簇尺寸逐渐减小,然而挥发物凝结比例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NG质量分数为70%时,扩散系数为0.0364,挥发物凝结比例最大;当采用不同材质固体表面时,含NG挥发物在二氧化硅(SiO2)表面的凝结量明显大于材质为铜(Cu)、氧化钙(CaO)和铁(Fe)的表面,但SiO2表面凝结物团簇的均匀性较差;表面粗糙度因素的引入对于SiO2表面和Fe表面挥发物凝结量的影响相反,当SiO2表面从光滑到粗糙度为0.4 nm时,扩散系数从2.1228增加到10.7156,挥发物在表面的凝结量上升;然而,当Fe表面从光滑到粗糙度为0.4 nm时,扩散系数从17.5673减小至1.8462,其表面挥发物的凝结量则有所下降。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9-19 DOI: 10.11943/CJEM2024193
摘要:为研究应变率和拉剪角度对NEPE推进剂拉剪强度的影响,采用拉剪夹具和蝶形试验件开展了推进剂在5个拉剪角度(0°、30°、45°、60°、90°)和5个应变率下(0.0012、0.0048、0.024、0.12、1 s-1)的拉剪试验,获得了推进剂在拉剪复合加载作用下拉剪强度随拉剪角度和应变率的变化规律;基于试验结果,利用改进的圆型方程对推进剂的拉剪强度极限进行了描述;并结合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建立了不同应变率下推进剂拉剪强度准则,绘制了相应的推进剂统一强度理论极限面;最后利用建立的推进剂拉剪强度准则来预测了拉剪角度15°和75°下0.12 s-1和1 s-1应变率的拉剪强度,通过将预测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来验证所建拉剪强度准则的有效性。研究表明,随着拉剪角度和应变率的增大,在拉剪复合加载作用下的NEPE推进剂拉剪强度逐渐增大;通过对材料参数值进行拟合求解,建立的改进后的圆型方程和统一强度准则能够较好描述不同加载角度和应变率下NEPE推进剂的拉剪强度,基于所建强度准则对拉剪角度15°和75°下应变率0.12 s-1和1 s-1的拉剪强度极限的预测值与试验值的误差小于实际处理的容许误差范围15%。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9-14 DOI: 10.11943/CJEM2024129
摘要:3D打印技术具有无模具、多材料、柔性化等特点,可以为单室多推力、多脉冲式等固体火箭发动机所需的特殊结构固体推进剂装药成型提供新的技术途径。当前,围绕固体推进剂的3D打印,国内外均开展了相关研究。本文重点介绍了粘合剂喷射、光聚合固化和材料挤出成形等典型3D打印工艺在复杂结构、梯度化结构、多材料一体化固体推进剂装药制造中的应用,总结了上述3种典型结构在3D打印装药制造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强调了针对未来异形异质固体推进剂装药制造需求,需重点关注低感度专用固体推进剂材料、大型药柱3D打印装备及绝热包覆打印技术等。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9-03 DOI: 10.11943/CJEM2024093
摘要:含能材料是弹药毁伤的能量来源,直接影响弹药的打击范围与效能。随着现代武器系统对含能材料高能、高效、高安全性等战略需求的提高,含能材料的热学性能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含能材料的热学性能不仅直接影响含能材料的能量输出、控制和调节,更关系到安全运输、储存和使用。为了对含能材料的热学性能研究方法提供参考,研究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应用于含能材料的热学性能表征技术以及理论预测模型,涉及热分解反应机理分析、燃烧性能测试、爆轰性能评估、安全性能预测方面,分析对比了各表征技术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最后提出未来研究中实验表征技术还需向高度集成化、高时空分辨特性、小剂量无接触干扰、实时监测分析等方向发展;计算模拟研究则需根据含能材料实际生产情况进行标准数据库的共建共享,以期获得高精度、高效率性能预测模型。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8-26 DOI: 10.11943/CJEM2024112
摘要:为探究平面集成瞬态抑制二极管(TVS)对半导体桥火工品换能元性能的影响因素以及规律,通过电容放电发火实验,研究了平面集成TVS二极管的并联数量与击穿电压对半导体桥火工品换能元的电爆性能,并通过500 pF/500 Ω/25 kV静电放电实验,研究了其对半导体桥火工品换能元的静电可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激励能量使单个平面集成TVS二极管单位时间吸收的能量接近上限时,增加平面集成TVS二极管并联数量会延长SCB火工品换能元的爆发时间,影响半导体桥(SCB)火工品换能元正常爆发,反之,若激励能量不足以使单个平面集成TVS二极管单位时间吸收的能量接近其上限,则SCB火工品换能元爆发性能不会随并联平面集成TVS二极管的数量变化而变化;当激励电压大于平面集成TVS二极管的击穿电压时,TVS二极管击穿电压越低,SCB火工品换能元的爆发时间越长,爆发能量越大,甚至影响SCB火工品换能元正常爆发;降低平面集成TVS二极管的击穿电压、增加并联数量都能够提高SCB火工品换能元的静电可靠性能;设计桥区尺寸为350 μm(W)×100 μm(L)×2 μm(H)的抗静电集成半导体桥芯片时可以集成两个击穿电压略低于14 V或一个击穿电压略高于7V的TVS二极管。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8-22 DOI: 10.11943/CJEM2024147
摘要:为了提高枪械击发点火系统的点火可靠性,研究采用拉格朗日-欧拉流固耦合方法(ALE)建立了击发点火系统的点火模型,并搭建了参数化仿真平台,以压力启动时间为点火输出性能表征参数,建立了枪械击发点火系统的点火可靠性代理模型,模拟研究了击发点火系统结构和装配参数变化影响下的可靠性。同时基于小口径步枪击发点火系统,设计了点火系统模拟试验装置,开展了点火系统点火性能和可靠性试验研究,对点火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枪械击发点火可靠性分析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误差为0.72%,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各因素均值变化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规律为:击针突出量>闭锁间隙>火台头部直径>底火壳厚度>底火装入深度>击针头部直径;标准差变化对系统可靠性影响较小。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枪械击发点火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提供参考。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8-21 DOI: 10.11943/CJEM2024156
摘要:为发展固体推进剂用高性能燃速催化剂,采用前体笼装高温热解方法合成了一种铁负载碳纳米管材料(Fe@CNTs),并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联用(SEM-EDS)、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氮气等温吸附(BET)、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质谱联用技术(TG-MS)等测试方法详细探究了Fe@CNTs的元素组成、微观形貌、物相结构、比表面积和催化分解性能。结果表明,Fe@CNTs是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的铁负载碳纳米管材料,当添加量为6%时,奥克托今(HMX)、1,1"-二羟基-5,5"-联四唑二羟铵盐(TKX-50)、1,1-二氨基-2,2-二硝基乙烯(FOX-7)、黑索今(RDX)和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这5种高能组分的热分解放热峰温分别提前了1.8,40.4,4.9,6 ℃和8.8 ℃。基于Kissinger-Ozawa模型的热分解动力学计算显示,6%Fe@CNTs/HMX和6%Fe@CNTs/TKX-50的表观活化能各自降低了96.9~97.1 kJ·mol-1和11.2~11.9 kJ·mol-1;热力学和热安全性参数的理论计算表明,添加Fe@CNTs后,HMX和TKX-50仍处于热力学稳定状态;基于TG-MS结果进一步提出了Fe@CNTs对HMX和TKX-50两类高能物质可能的催化机理。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8-20 DOI: 10.11943/CJEM2024124
摘要:熔铸炸药的凝固过程是其开发与生产的重要环节,凝固与装药质量对产品的爆轰性与安全性起着关键作用。基于国内外研究工作,研究从有限元仿真、凝固成型工艺以及在线检测方法3个方面系统论述了熔铸炸药凝固成型技术的发展。总结了有限元仿真在熔铸炸药浇铸和凝固过程中流场、温度场和应力场模拟方面的发展,阐述了凝固缺陷的形成以及不同工艺对凝固的作用行为,探讨了温度、应力应变、粘度以及内部结构等在线检测技术在熔铸炸药高质量精密成型技术中的应用。熔铸炸药装药仿真方法、凝固工艺优化以及在线检测技术的发展能够为凝固装备设计研发、凝固产品质量提升等提供重要理论和技术指导。未来,熔铸炸药装药凝固技术的发展需要在设备-物料模型构建、工艺设备安全、工艺条件精准控制、实时信息监控以及在线检测与自适应调控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应用。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8-20 DOI: 10.11943/CJEM2024155
摘要:为探究隧道内甲烷蒸气云爆炸波的传播规律与特性,采用Ls-dyna软件中的CE/SE(时空守恒元和求解元)法建立隧道内甲烷空气预混爆炸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数值仿真展示了9.5%浓度燃爆波传播至不同位置的典型波形,分析了超压和温度的传播演化规律,探讨了不同浓度甲烷蒸气云爆炸条件下超压和热辐射对隧道内人员的杀伤效应。研究表明:燃爆压力波在隧道轴向可分为自由扩展、反射耗散、壁面加速和马赫传播四个阶段,而压力变化呈现碰壁跃升、反射衰减和稳定传播三种特征;在隧道径向表现为沿壁面做周期性反射传播,强度随甲烷的消耗逐渐递减。温度场的演化规律在隧道轴向表现为由爆炸中心向隧道出入口对称传播,温度峰值沿程衰减迅速;径向则表现为向隧道底部辐射,随着时间推移,截面温度逐渐趋于一致并缓慢降低。综合燃爆超压和热辐射的杀伤效应,5.0%浓度的甲烷燃爆致死范围为距爆源13.51 m,严重损害范围为13.51~23.51 m,中度损害范围为23.51~160 m;6.5%浓度的甲烷燃爆致死范围为距爆源16.46 m,严重损害范围为16.46~45.36 m,中度损害为范围45.36~160 m;9.5%浓度的甲烷燃爆致死范围为距爆源20.58 m,严重损害范围为20.58~160 m。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8-15 DOI: 10.11943/CJEM2024114
摘要:为了开发一种快速高效且绿色环保的二硝酰胺铵/吡嗪-1,4-二氧化物(ADN/PDO)共晶制备新途径并全面表征其性能,采用反应结晶法,以纯水作为溶剂,制备了ADN/PDO共晶,并采用光学显微镜(OP)、单晶X射线衍射(SXRD)以及粉末X射线衍射(PXRD)对共晶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ADN/PDO共晶晶体呈棱柱状,由ADN和PDO分子按摩尔比2∶1结合形成,室温下晶体密度为1.779 g·cm-3,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通过DSC测试和增重法对ADN/PDO共晶的热性能和吸湿性进行了表征,并使用NASA CEA对能量性能进行预测。研究表明,采用该方法制备的ADN/PDO共晶的熔点为113.3 ℃,比ADN提高了21.3 ℃,分解温度略高于ADN,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共晶的吸湿率仅为2.6%,大幅度降低了ADN(45%)的吸湿性。此外,共晶的理论比冲高达277.9 s,优于ADN(197.5 s),具有较高的能量。因此,反应结晶法实现了高能量低吸湿的ADN/PDO共晶高效制备,为进一步评估其应用性能奠定了基础。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6-04 DOI: 10.11943/CJEM2024092
摘要:中试含能材料废水含各类高浓度含氮化合物(氨氮(NH3-N)、亚硝酸盐(NO2-)、硝酸盐(NO3-)等)和有机污染物,是一类极难降解的废水。为实现对含能材料废水中含氮化合物的高效、定向去除,采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HFCVD)法制备的掺硼金刚石(BDD)电极对其进行电化学降解,重点研究了氯化钠和硫酸钠等电解质成分及浓度、修饰电极类型(如Cu/BDD、Ni/BD电极)及电解装置结构(单池、双池)对含氮化合物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能材料废水中添加0.1 M氯化钠电解质有助于提高NH3-N直接转化为氮气(N2)的选择性;采用Cu/BDD、Ni/BDD阴极可加速高价氮向NH3-N的转化过程;双电解池结构体系下,以Cu/BDD、Ni/BDD电极为阳极可以提高NH3-N转化为N2的降解速率。因此,采用金属修饰BDD电极为阳极的双电解池结构在添加0.1 M NaCl电解质情况下有望实现对宏量含能材料废水进行快速、高效、高选择性降解。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5-31 DOI: 10.11943/CJEM2024072
摘要:热传导系数作为炸药的重要热力学参数,显著影响炸药装药的点火响应特性。在未开展炸药热传导系数测定实验的情况下,为了快速有效确定一种新型炸药热传导系数,针对典型圆柱段装药结构,建立了轴对称热传导理论模型,获得混合炸药热传导方程的稳态解析解,提出了基于慢烤实验数据的混合炸药热传导系数计算方法。确定了新型不敏感炸药GOL-1(HMX/Al/AP/Binder)的热传导系数,典型烤燃条件下小尺寸装药结构点火响应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不同加热速率下装药中心温升曲线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均吻合较好,点火时刻装药中心位置温度和点火时间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偏差最大为2.27%和1.12%,表明GOL-1炸药热传导系数的有效性及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建立的热传导计算方法揭示了慢烤装药温度-时间曲线中包含的炸药导热特性及规律,相比体积加权方法和串/并联导热模型方法更适用于计算混合炸药热传导系数,在缺少新型炸药热传导系数测定实验数据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确定方法,为弹药热安全性设计与评估提供了炸药基础参数,推动安全弹药数字化设计与量化评估发展。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5-22 DOI: 10.11943/CJEM2024027
摘要:本研究采用小分子燃料1,4,7,10-四氮环十二烷与硝酸、高氯酸发生成盐反应,制备了C8H24N4(ClO4)4和C8H24N4(NO3)4?2H2O两种有望用作战时应急储备的单质炸药。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差热分析、热重分析、EXPLO 5.0程序对目标产物的结构、热性能、爆轰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8H24N4(ClO4)4属正交晶系,Pcc2空间群,晶体密度为1.968 g?cm-3; C8H24N4(NO3)4?2H2O的晶体为二水合物,属单斜晶型,P21/n空间群,晶体密度为1.642 g?cm-3。C8H24N4(NO3)4?2H2O和C8H24N4(ClO4)4的热分解峰值温度及活化能分别为293.2 ℃、284.1 ℃和131.76 kJ·mol-1、195.18 kJ·mol-1。C8H24N4(NO3)4?2H2O和C8H24N4(ClO4)4表现出了较为优异的爆轰性能,其爆速、爆压分别可达8058 m?s-1、8680 m?s-1和24.0 GPa、36.2 GPa。此外,C8H24N4(NO3)4?2H2O和C8H24N4(ClO4)4的撞击感度分别为36 J、33 J,摩擦感度均大于360 N。
-
赵雅琦, 杨沙, 曹威, 郭伟, 宋清官, 段英良, 黄兵, 韩勇
优先出版日期:2024-05-15 DOI: 10.11943/CJEM2024052
摘要:为了获得HNS-IV(IV型六硝基菧)基高聚物粘结炸药的冲击起爆点火增长模型参数,采用炸药平面波加载冲击波的方法,冲击波经隔板衰减后作用到被测炸药上,使用光学多普勒测速技术获得被测炸药与LiF窗口的界面粒子速度曲线。一发试验的隔板上可同时放置多发不同厚度药片,通过调整隔板厚度改变输入压力,可以获得界面粒子速度的增长过程。同时,基于反向撞击法获得了被测炸药的未反应冲击绝热线,基于直径10mm圆筒试验获得了圆筒膨胀速度时间曲线,采用遗传算法拟合试验结果分别获得了未反应炸药和爆轰产物JWL状态方程参数。最后,采用点火增长模型对不同厚度炸药与LiF窗口的界面粒子速度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未反应炸药和爆轰产物状态方程参数曲线拟合相关性较高,获得的点火增长模型参数很好地模拟了冲击起爆试验结果,可以满足起爆传爆序列设计需要。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4-26 DOI: 10.11943/CJEM2024043
摘要:立式混合机内桨叶的行星运动可有效促进物料不同组分间的分散循环和均质分布,故已应用于固体推进剂药浆的制备过程。然而,混合机内的复杂界面及其运动导致药浆内部的混合机理与流变特性难以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研究。针对层流流动下推进剂药浆与桨叶耦合过程,基于光滑粒子法(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 SPH),连续体被离散为若干携带物理量的守恒质点。结合Herschel-Bulkley(HB)本构模型,发展了适用于非牛顿流体状态下推进剂药浆混合过程的无网格方法。将数值模拟和实验进行对比,验证所提出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探究桨叶运动参量与功率消耗的相关性,分析了几何构型、转动模式对药浆混合均匀程度及叶轮扭矩负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若剪切速率指数n为0.47时,液体在非牛顿流动状态下,模拟结果相对文献实验结果的平均误差约为4.98%,故两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行星叶轮搅拌2.65 s后,其混合均匀性指数相比于中心、偏心叶轮依次提高了8.9%和7.3%。而雷诺数Re = 1时,公转半径在0.11Dw ~ 0.23Dw范围内,扭矩的最大增幅可达38.4%。
-
任海超, 贾宪振, 刘瑞鹏, 王昊, 孙晓宇, 张增明, 陶俊, 王晓峰
优先出版日期:2024-04-26 DOI: 10.11943/CJEM2023271
摘要:为详细了解强磁场辐射下三硝基甲苯(TNT)晶体性能的变化特性,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仪研究了强磁场辐射(0,6 T)下TNT晶体形貌变化,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拉曼光谱分析了磁场辐射下TNT晶格变化,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获得了磁场辐射下TNT的热分解特性。最后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了强磁场辐射下(0, 3 T, 6 T和8 T) TNT的晶格常数、微观分布、力学性能和撞击感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TNT晶体受到6 T磁场辐射后,微观形貌由辐射前的鳞片针状结构转变为不规则的块状结构,热分解放热峰温度由289.6 ℃升高到304.1 ℃,但TNT的晶体相结构和晶格常数未发生明显改变。理论结果同样表明TNT晶格常数不受磁场辐射的影响,但磁场会改变TNT分子在晶体内部的分布。8 T磁场辐射能显著改善TNT晶体的延展性。通过比较最长引发键的占比,发现8 T磁场会增加TNT晶体的撞击感度。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4-25 DOI: 10.11943/CJEM2023245
摘要:为认识侵彻多层靶过程中装药意外点火的潜在机理,提出了基于多层嵌套子弹及双向限位设计思路,建立了一种连续多次冲击加载下结构装药非线性放大效应实验方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分析了非线性响应放大的内在机制,开展了多脉冲加载下结构非线性响应对装药点火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实验方法能够针对装药进行灵活可控的多脉冲加载,加载应力峰值达百兆帕量级、脉宽达亚毫秒量级。一旦加载载荷的特征频率接近结构装药的固有频率,将产生结构非线性放大效应,装药应力幅值逐渐放大。在子弹速度、质量均相同的前提下,仅改变载荷频率,如果结构非线性响应发生放大,则PBX-3装药可能发生点火;反之则不会发生点火。可见,结构非线性放大效应是导致装药点火的一个重要因素。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3-28 DOI: 10.11943/CJEM2024010
摘要:为研究JEO炸药(3-硝基-1,2,4-三唑-5-酮(NTO)/奥克托今(HMX)/添加剂)的烤燃响应特性,设计了炸药烤燃多点测温-测压实验系统,开展了5 ℃·min-1和2 ℃·min-1 2种升温速率下的JEO炸药烤燃实验,获得了点火时间、点火温度、不同位置处炸药的温度历程和装置内部的压力历程,分析了升温速率对JEO炸药烤燃温度、压力变化和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考虑压力对炸药热分解反应影响的炸药烤燃多相流物质输送模型,使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升温速率下JEO炸药的烤燃热分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JEO炸药热分解反应在相变前较为缓慢,相变后反应速率加快,炸药温度升高加快、压力呈指数增长,直至点火,JEO炸药的点火温度约为220 ℃,在本实验的约束条件下响应等级为爆燃,具有良好的热安全性;随着升温速率的降低,JEO炸药的点火时间变长,点火位置由装药边缘移向中心,反应剧烈程度增加;点火前的热分解过程中只有少部分炸药发生了反应,大部分炸药在点火后的燃烧阶段发生反应。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3-26 DOI: 10.11943/CJEM2023269
摘要:含能材料的形貌及结构对其各项性能具有显著影响,为改善现有含能材料的固有性能,满足武器装备不同应用需求,含能材料的组装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相关工作,从单一组分含能材料通过组装直接影响结构从而调控其性能、多组分复合含能材料的组分及复合结构协同调控性能两个角度出发,综述了当前含能材料的组装方法及其对性能的调控效果,阐述了其它功能材料组装对含能材料的启示。当前,单一组分含能材料组装可以带来新的炸药形貌,多组分组装可以弥补现有性能调控的不足,实现能量及安全性能协同提升,但含能材料的组装发展还面临着组装方法单一、过程调控难、组装机制尚不明确、多组分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未来研究可以重点关注含能材料晶体组装理论完善、微介观表征技术发展及新组装技术探索三个角度。
-
程志鹏, 夏语, 罗一民, 马腾, 徐飞扬, 张宇, 吴星亮, 徐森
优先出版日期:2024-08-16 DOI: 10.11943/CJEM2024100
摘要:为探究三元活性金属燃料Al/B/Mg(ABM)和Al/B/MgH2(ABM-H)的燃烧特性,分别利用氧弹量热仪和哈特曼管研究样品的燃烧热与最小点火能,借助高速摄像系统与高速红外摄像系统研究火焰传播亚瞬态过程和温度场域时空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ABM、ABM-H的燃烧热值分别为34.1 MJ·kg-1和32.2 MJ·kg-1较纯Al的燃烧热值(29.8 MJ·kg-1)分别提高了14.4%和8.1%;ABM、ABM-H和Al的最小点火能量分别在160~170,100~110,20~30 mJ之间;质量浓度为625 g·m-3时,ABM和ABM-H较纯Al燃烧持续时间分别增加了65.5%和34.5%,火焰传播速度峰值分别提升了12.6%和23.0%。质量浓度在500 g·m-3条件下,ABM-H和ABM的火焰传播速度峰值均最大,分别为45.05 m·s-1和38.7 m·s-1,火焰表面最高温度峰值分别为1856 ℃和1717 ℃,ABM-H较ABM提高了7.6%,同时升温速率更快。可见,ABM和ABM-H配方在显著降低粉尘/空气混合物爆炸危险性的同时,燃烧性能明显提高,且ABM在燃烧热值和燃烧持续时间上表现出更好的热效应,ABM-H在最小点火能量、火焰传播速度和温度上升速率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反应活性。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9-18 DOI: 10.11943/CJEM2024172
摘要:为了改善Al粉在混合炸药中的释能特性,综合微结构设计和Al颗粒表面改性优势,构筑了三维网状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CL-20)/Al@Co/硝化细菌纤维素(NBC)复合物。首先采用置换法在Al粉表面包覆Co,形成核壳结构Al@Co粒子;再利用模板法将Al@Co和CL-20沉积在NBC的三维网状结构中,得到三维网状CL-20/Al@Co/NBC复合物。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进行形貌结构表征,并通过热分析、感度和燃烧测试进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Al@Co粒子为Co在Al表面形成一层厚度约32 nm包覆层。CL-20/Al@Co/NBC复合物呈三维网状结构,与相应的NBC+CL-20+Al混合物及CL-20/Al/NBC复合物相比,Al的高温热分解峰温分别提前123.7 ℃和99.5 ℃,放热量分别增加5.93 kJ·g-1和4.50 kJ·g-1。且CL-20/Al@Co/NBC的点火延迟时间更短、燃烧速率更快;撞击感度(30 J)和摩擦感度(192 N)均有所降低。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1-25 DOI: 10.11943/CJEM2023200
摘要:多晶型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在推进剂体系中因与添加剂接触或环境条件(温度或压力)改变,晶型易发生转变形成混合晶型,导致推进剂结构损伤,性能降低。为阻止溶剂与CL-20的接触,抑制CL-20晶型转变,研究将基于己二胺(HMDA)与邻苯二酚(CCh)氧化自聚合反应生成聚酚胺(PCHA)薄膜,采用水悬浮法在温和的条件下对CL-20炸药晶体进行表面修饰,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拉曼光谱仪(RAMAN)、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对表面改性颗粒的形貌结构、包覆物含量、热稳定性及其在乙二醇溶液中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HMDA与CCh在温和条件下可对CL-20晶体表面进行修饰,并形成一层致密的PCHA包覆层;溶解称重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得PCHA包覆物含量约为1%;PCHA包覆将晶型转变温度和热分解温度分别提升了16 ℃和7 ℃,通过Kissinger法计算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分解活化能Ea发现CL-20@PCHA的活化能较CL-20提高了约8 kJ·mol-1,热稳定性得到较大提升;XRD测试结果表明PCHA薄膜可以有效阻隔溶剂与CL-20的接触,减缓CL-20在溶剂中的溶解速率,可有效抑制CL-20的晶型转变。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1-17 DOI: 10.11943/CJEM2023219
摘要:为研究螺杆泵送和中深孔装药时伴随的高压作用对现场混装乳化炸药基质微观结构和热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仪、水溶性实验、热重与微商热重联用技术、Kissinger法和Ozawa法、Coats-Redfern法和?atava法,对常压、高压环境下基质的微观结构、粒径分布、析晶含量、热分解过程、热分解反应活化能、热分解机理函数和速率方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常压到高压,基质内相液滴出现聚合、破乳、析晶现象,粒径由3.717 μm增大为4.474 μm,硝酸铵晶体的析出量由0.0530 g增大为0.0640 g,乳液体系均一性减弱;基质的平均热分解起始温度Tonset由157.4 ℃升高为184.0 ℃,平均一阶微商热重峰温Tp由262.6 ℃升高为281.8 ℃,平均质量损失平均速率由0.1454 %·s-1升高为0.1476 %·s-1,反应活化能由108.49 kJ·mol-1降低为84.74 kJ·mol-1,高压下蒸发破乳释放的游离水可能造成了Tonset与Tp上升,热分解反应更容易发生;Ozawa法计算的活化能随着转化率增大的变化趋势不同,热分解反应的机理函数从Valensi方程变为反Jander方程,其速率方程也发生了变化。高压作用促进了基质内相液滴聚合、破乳、析晶过程,降低了热分解反应发生的活化能,减弱了体系均一性、热稳定性。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7-24 DOI: 10.11943/CJEM2024013
摘要:为研究炸药晶体粒径对高聚物粘结炸药(PBX)力学性能及界面增强效果的影响规律,以4种不同粒径HMX(160 μm,60 μm,25 μm和150 nm)为主体炸药,氟树脂为粘结剂,中性聚合物键合剂为界面增强剂,制备了8种HMX基PBX。采用压缩应力应变试验、巴西试验分别获得8种PBX在常温(20 ℃)和高温下(60 ℃)的压缩和拉伸力学性能,采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的三点弯曲模式获得储能模量和力学损耗因子,采用扫描电镜对PBX断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BX的压缩强度和拉伸强度随HMX粒径的减小而增大,纳米HMX在力学增强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20 ℃以纳米HMX为基的PBX-nano压缩强度和拉伸强度可分别达到61.3 MPa和5.7 MPa,较以160 μm HMX为基的PBX-L可分别提高73.1%和63.5%。添加中性聚合物键合剂后,不同粒径的HMX基PBX压缩力学强度和拉伸力学强度均得到提高,纳米HMX的增强效应尤其显著,PBX-nano-M在20 ℃和60 ℃下的拉伸强度分别可达10.4 MPa和5.8 MPa,较PBX-nano可分别提高82.6%和101.4%。当HMX平均粒径从百微米减小至百纳米,炸药件发生界面脱粘/损伤乃至断裂所需的断裂功越大,拉伸力学强度提升幅度越大。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李思恒, 曲文刚, 赵凤起, 姜一帆, 张震, 张明, 张建侃, 刘鹤欣
优先出版日期:2024-06-03 DOI: 10.11943/CJEM2024037
摘要:高氯酸铵(AP)作为固体推进剂中重要的氧化剂,其热分解性能直接影响固体推进剂的燃烧特性。使用燃烧催化剂能够降低AP的分解温度并提高其分解速率。研究总结了应用于AP热分解的纳米燃烧催化剂微观结构调控的不同手段,分析了晶面、缺陷和复合界面等微结构调控方式对其在AP热分解反应中催化活性和催化机理的影响,并探究能获得最佳催化性能的催化剂特征。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暴露晶面、元素掺杂和构建复合界面结构可以提高纳米金属氧化物燃烧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催化剂能通过暴露指定晶面实现催化活性的提升,元素掺杂能通过产生缺陷从而提升催化效果,构建复合界面结构能够利用界面效应调控催化位点的活性,从而有效提升催化性能。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催化剂在提升AP热分解性能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4-25 DOI: 10.11943/CJEM2024049
摘要:为了解决现有混合炸药用氧化剂高氯酸铵(AP)密度和有效氧含量低的问题,将密度和有效氧含量更高的氧化剂高氯酸钾(KP)与AP复合,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确定了AP/KP复合型氧化剂的最佳配比,使用物理混合法和溶剂蒸发法分别制备了新型AP/KP高密度高释氧复合型氧化剂,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发生仪(ICP)、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热分析仪(DSC-TG)对其元素组成、形貌、结构、成分和热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使用溶剂蒸发法制备的AP/KP复合型氧化剂的元素分布合理,粒度分布均匀;XRD晶型未发生变化,晶型较为完整;AP和KP的热分解峰温分解分别下降了11.25 ℃和13.87 ℃,更有利于热分解过程的进行。此外,将物理混合法和溶剂蒸发法制备的复合型氧化剂引入典型金属可燃剂Al粉中,对比研究了不同制备方法的样品和Al粉的点火和燃烧性能。结果表明,使用溶剂蒸发法制备的AP/KP复合型氧化剂和Al粉混合时燃烧热值达到12.228 MJ·kg-1,增压速率达到5.21 MPa·s-1,激光点火试验表明AP燃烧反应速率慢和KP点火困难的缺点均被大幅度改善。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6-04 DOI: 10.11943/CJEM2024062
摘要:为了提升硼粉的点火燃烧性能,采用高能球磨与喷雾干燥相结合的技术制备了4种微纳米B-Fe-Bi2O3@AP/PVDF复合物,根据其高热值和高燃烧效率的特点将四种复合物命名为μBHHc、μBHCe、nBHHc及nBHCe,并对其形貌结构、热反应性、点火延迟、质量燃速和凝聚相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μBHHc和μBHCe复合物在氩气中最大热值达9.7 kJ·g-1,最高燃烧效率达66.2%;在氧气中最大热值达14.6 kJ·g-1,最高燃烧效率达93.3%,空气中氧化峰温在750~760 ℃之间。nBHHc和nBHCe复合物在氩气中最大热值达9.9 kJ·g-1,最高燃烧效率达68.9%;在氧气中最大热值达14.8 kJ·g-1,最高燃烧效率达97.2%,空气中氧化峰温在595~600 ℃之间。各类复合物的最高燃烧温度达1954~2011 ℃,其中nBHHc复合物的点火延迟最短(26 ms),且质量燃速最高(1.84 g·s-1);μBHCe复合物的点火延迟最长(39 ms),质量燃速也最低(0.80 g·s-1)。各类复合物燃烧产物主要由B2O3、B4C及少量未完全燃烧的硼组成,形貌包含5~10 μm的球体及10~20 μm的片状物质。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6-17 DOI: 10.11943/CJEM2024095
摘要:采用溶剂-反溶剂法,在二甲基亚砜(DMSO)-乙二醇(EG)体系中,以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EmimOAc)离子液体为添加剂,制备了平均粒径为9.35 μm的八面体环三亚甲基三硝胺晶体(O-RDX)。系统研究了溶剂体系、溶液浓度、结晶温度、添加剂、搅拌速率等结晶参数对RDX晶体生长行为的影响规律,发现过饱和度是决定RDX晶体生长方式的主要因素,随着过饱和度的逐渐减小,RDX晶体经历了粗糙生长-二维生长-螺旋生长的变化过程,RDX晶体形态由树枝状逐渐演化为八面体形状。与原料RDX相比,O-RDX的晶型未发生改变,为常用的α晶型;O-RDX晶体密度增加,内部缺陷减少;分解温度提高5 ℃;撞击感度和摩擦感度分别降低60%和50%。为揭示O-RDX的形成原因,采用附着能AE模型,分子动力学(MD)方法,预测了RDX在真空下和EmimOAc作用下的晶体模型。预测结果表明,真空条件下RDX具有6个重要的生长面:(1 1 1)、(2 0 0)、(1 0 2)、(0 2 0)、(2 1 0)、(0 2 1),EmimOAc则使RDX主要晶面的生长速率趋于一致,导致八面体RDX晶体的形成,理论模拟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6-26 DOI: 10.11943/CJEM2024111
摘要:研究提出一种通过化学键键能差进行能量密度快速估算的方法,和一种利用拉普拉斯键级和分子片段键离解能相结合快速判断笼型结构稳定性的方法。研究通过穷举法构建了基于Noradamantane的所有富氮骨架及其435种硝基衍生物,应用上述计算方法筛选兼具高能量密度和稳定性的分子结构,并采用量子化学能量计算和过渡态反应势垒计算验证筛选结果的可靠性。计算发现了两种兼顾高能量密度和结构稳定性的硝基化合物,其爆热、爆速、爆压和金属加速能力的理论计算最大值分别达到7.77 kJ·g-1、10.1 km·s-1、47 GPa和1.14倍HMX的金属加速能力,且结构分解反应势垒≥96 kJ·mol-1。本研究所建立的含能分子能量密度和稳定性快速筛选方法,可为高能稳定的含能分子设计提供参考。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6-17 DOI: 10.11943/CJEM2024117
摘要:为研究铝粉在爆轰环境中的燃烧特性,基于爆轰环境中铝粉燃烧模型,综合考虑了爆轰产物气体组分和爆轰环境体系温度对铝粉燃烧释能过程的影响,建立了爆轰环境中铝粉非等温燃烧模型,提出了包括铝粉燃烧过程、爆轰产物气体组分和爆轰环境体系温度在内的爆轰环境铝粉非等温燃烧控制方程,并通过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铝粉非等温燃烧模型控制方程的计算值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实验值的偏差在12%以内,验证了理论模型计算的准确性,获得了铝粉粒度和铝氧比对炸药中铝粉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9-13 DOI: 10.11943/CJEM2024149
摘要:为了提高Al/KClO4烟火药的反应性能,减小点火器输出压力散差,采用原位置换法制备了核壳结构Al@TiO2含能粒子,并用湿混造粒的方法制备了Al@TiO2/KClO4烟火药。分别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差热-热重联用仪(TG-DSC)、量热仪研究了Al@TiO2/KClO4药剂的微观形貌、成分组成、热分解性能与燃烧性能。最后,采用密闭爆发器分别测试了Al/KClO4及Al@TiO2/KClO4药剂的输出压力,并对输出压力均值和标准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原位置换法成功制备了核壳结构Al@TiO2复合颗粒,基于该颗粒制备的Al@TiO2/KClO4药剂表观活化能降低18%,燃烧热略低于Al/KClO4,TiO2壳层的存在提升了Al和KClO4的反应性能,Al@TiO2/KClO4药剂的输出压力标准差为0.13,较Al/KClO4药剂的输出压力标准差0.28显著降低。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8-20 DOI: 10.11943/CJEM2024166
摘要:分子钙钛矿含能材料作为一种新概念单质含能材料,可通过改变其离子组分而调控性能,为设计适用不同领域的实用火炸药提供新途径。氯酸铵具有强氧化性而常用作氧化剂,但其高吸湿性极大限制其应用范围。研究通过混合氯酸钠、氨水和三乙烯二胺(dabco)后进行酸化,获得了新的分子钙钛矿含能材料(H2dabco)(NH4)(ClO3)3(简称DAC-4)。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DAC-4具有ABX3型钙钛矿结构,属于立方Pm
m空间群,晶体学密度为1.86 g·cm-3。DAC-4有较优异的理论爆轰性能,其爆热、爆速和爆压分别4.91 kJ·g-1、8.43 km·s-1和32.6 GPa。差热分析表明,DAC-4分解峰值温度为106 ℃,显著高于氯酸铵(75 ℃)。吸湿性实验表明,在相对湿度小于86%条件下存放近2个月,DAC-4基本不吸湿,最高增重仅0.18%,远低于氯酸铵(增重30%)。
-
摘要:
-
摘要:
-
2024,32(9):887-898, DOI: 10.11943/CJEM2024144
摘要:金属结构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最终的变形方向与加载的方向相反,这一现象被称为反直观行为,试验发现背爆面柔性聚脲防护混凝土靶板在75 g TNT爆炸荷载下也发生了反直观行为。为了研究背爆面柔性聚脲防护混凝土靶板在爆炸荷载下的反直观行为,采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背爆面柔性聚脲防护混凝土靶板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模型分析背爆面柔性聚脲防护混凝土靶板的动态响应规律,从能量的角度研究靶板反直观行为的发生机理。以靶板的中心点位移和挠度为指标,参数化分析了炸药药量和聚脲涂层厚度对靶板反直观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靶板的反直观行为是由聚脲涂层的应变能释放、混凝土损伤破坏的能量耗散及两种材料间能量的相互转化这三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炸药药量是反直观行为能否发生的关键因素,当药量较低或较高时,靶板都无法发生反直观行为;涂层厚度在2~8 mm范围内,靶板均出现了反直观行为,其弯曲程度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171
- 172
- 173
- 174
- 175
- 176
- 177
- 178
- 179
- 180
- 181
- 182
- 183
- 184
- 185
- 186
- 187
- 188
- 189
- 190
- 191
- 192
- 193
- 194
- 195
- 196
- 197
- 198
- 199
- 200
- 201
- 202
- 203
- 204
- 205
- 206
- 207
- 208
- 209
- 210
- 211
- 212
- 213
- 214
- 215
- 216
- 217
- 218
- 219
- 220
- 221
- 222
- 223
- 224
- 225
- 226
- 227
- 228
- 229
- 230
- 231
- 232
- 233
- 234
-
2024,32(9):899-910, DOI: 10.11943/CJEM2024107
摘要:为研究聚能射流对有限厚钢靶的侵彻后效参数特性,开展了小口径聚能装药射流成型及侵彻带有靶后效应物的有限厚靶板实验,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进行了聚能射流侵彻有限厚靶板作用过程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靶板厚度、炸高及靶后效应物密度对聚能射流侵彻后效参数的影响,包括剩余射流头部直径d、头部速度v及后效引爆炸药能力参数v2d。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靶厚的增加,后效引爆威力v2d呈现线性衰减趋势,厚度每增加20 mm约损失初始引爆威力参数的16%;在聚能射流保持连续的炸高范围内,随着炸高的增加,后效引爆威力参数v2d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驻点出现于炸高为8 倍聚能装药口径处;在常见的炸药密度范围内,随着靶后效应物密度ρ的增大,引爆威力参数v2d衰减速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相同时刻下,v2d-ρ曲线存在一个驻点,v2d最大值分布于ρ=1.6~1.8 g·cm-3之间,且驻点位置随侵彻时间增大而右移。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2024,32(9):911-920, DOI: 10.11943/CJEM2024138
摘要:为探明活性毁伤元战斗部封闭空间爆炸载荷特性,开展了活性毁伤元战斗部、惰性战斗部和裸装药的舱内爆炸对比试验,结合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和三维扫描技术,分析了不同类型战斗部的舱内爆炸压力、温度、受载结构的变形响应和活性材料的能量释放特性,结果表明活性毁伤元战斗部大幅度提高了舱内的准静态压力、温度峰值和受载结构的残余变形,相较于惰性战斗部和裸装药,爆炸压力、温度和结构残余变形最大提高了79.7%、93.6%和62.1%。此外,活性材料能量释放速率、能量释放量与爆轰能量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能量释放量随着爆轰能量的增大出现收敛现象。最后基于活性毁伤元战斗部载荷特性以及金属薄板的爆炸响应规律,发现活性材料的持续释能现象导致舱内准静态压力和结构在1 ms内所受冲量大幅度增加,两者共同影响结构的残余变形。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2024,32(9):921-929, DOI: 10.11943/CJEM2023266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管材侧向环形切缝装药的爆炸能量传递特性,开展常规柱状装药和4种管材侧向环形切缝装药的爆炸实验,借助高速纹影拍照系统和冲击波超压监测系统捕获了爆炸波的传播历程和监测爆炸压力的分布情况,分析了侧向环形切缝装药爆炸能量传递规律,以及管材对其能量传递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侧向环形切缝装药爆炸之后,爆轰产物和冲击波均先朝着切缝方向向外传播,非切缝方向爆轰产物和冲击波的传播相对滞后;与常规柱状装药的爆炸压力对称分布相比,侧向环形切缝管会减小非切缝方向爆炸压力和增大切缝方向爆炸压力,爆炸压力的非对称分布证明侧向环形切缝装药在切缝方向诱发产生了聚能效应;不同管材侧向环形切缝装药的聚能效果强弱顺序为不锈钢(SS)>聚氯乙烯(PVC)>纤维强化塑料(FRP)>有机玻璃(PMMA)。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2024,32(9):930-941, DOI: 10.11943/CJEM2024177
摘要:为研究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CFRP)在小当量近场爆炸冲击下的失效机理及吸能特性,对CFRP层合板分别开展了自由场爆炸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同时,建立采用3D Hashin失效准则的复合材料层合板损伤模型,针对近场爆炸冲击下CFRP层合板的动响应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试验结果分析了CFRP层合板在近场爆炸冲击下的失效机理及吸能特性。结果表明:CFRP层合板迎爆面与背爆面失效模式存在差异,层合板迎爆面受到冲击波直接作用,出现基体开裂、纤维断裂或中心穿孔失效,分层出现在纤维-基体界面;背爆面由于反射拉伸波的作用,出现大面积的分层失效与裂片飞出,分层出现在基体内部。在层合板动响应过程中,高应力区域集中在穿孔区域边界,沿纤维方向分布,0°与90°铺层的应力水平高于±45°铺层。与迎爆面相比,背爆面处的层合板吸收转化大部分能量,约占总吸能的52%~56%。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2024,32(9):942-951, DOI: 10.11943/CJEM2024021
摘要:为准确描述爆轰产物在高温高压下的热力学关系,拓展应用范围,实现CHNO单质/混合炸药与含能金属盐爆轰性能的可靠预测,基于Exp-6势的维里系数理论值建立了新气态爆轰产物状态方程Virial-Peng-Long(VPL),并基于更准确的“冷压”项与考虑金属高压热运动变化的“晶格振动”项建立了新凝聚态金属产物三项式状态方程Wu-Chen-Peng(WCP)。应用VPL计算了几种典型CHNO单质/混合炸药的爆轰参数,应用VPL与WCP评价了几种典型含能金属盐的爆轰CJ参数与驱动做功能力。结果表明,相比VLW和BKW,基于VPL能够更准确评价CHNO单质/混合炸药的爆轰性能,对太安(PETN)爆速预测偏差在±2.1%以内,最高不超过2.5%;对RHT-901驱动圆筒稳定速度预测误差绝对值<1%。而VPL与WCP能够准确预测含能金属盐爆轰性能,其中对叠氮化铅爆轰CJ参数计算相对误差不超过±4%;对铜叠氮化物驱动飞片速度预测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1%。
-
2024,32(9):952-963, DOI: 10.11943/CJEM2024054
摘要:为了提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ltra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fiber, UHMWPE)层合板抗弹体侵彻数值分析的建模和计算效率,基于三维等效弹性常数理论,建立了UHMWPE层合板的等效力学模型,发展了一种适用于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抗侵彻性能的三维等效数值分析方法。经UHMWPE层合板抗侵彻试验数据验证,该等效方法考虑了纤维铺层角度对层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可以准确模拟预测层合板的阶段性侵彻破坏特征,对9.1~60.0 mm 厚度范围内层合板弹道性能的平均预测误差小于10%。该方法与纤维尺度的细观数值模拟方法相比,无须对纤维束及基体单独建模;与片层尺度的准细观数值模拟方法相比,无须单独指定纤维/树脂片层铺层方向,且无须在片层间插入大量黏结层单元。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2024,32(9):964-971, DOI: 10.11943/CJEM2024176
摘要:针对推进剂压延过程中产生的含硝化甘油(NG)挥发物在多种固体表面凝结积聚、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通过构建含NG挥发物和固体表面的混合体系模型,开展含NG挥发物在固体表面的凝结行为研究,探讨了NG质量分数、固体表面材质、固体表面粗糙度对含NG挥发物在混合体系中的径向分布函数、均方位移和扩散系数、相对密度分布等分子动力学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G质量分数的增加,挥发物在固体表面的凝结物团簇尺寸逐渐减小,然而挥发物凝结比例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NG质量分数为70 %时,扩散系数为0.0364,挥发物凝结比例最大;当采用不同材质固体表面时,含NG挥发物在二氧化硅(SiO2)表面的凝结量明显大于材质为铜(Cu)、氧化钙(CaO)和铁(Fe)的表面,但SiO2表面凝结物团簇的均匀性较差;表面粗糙度因素的引入对于SiO2表面和Fe表面挥发物凝结量的影响相反,当SiO2表面从光滑到粗糙度为0.4 nm时,扩散系数从2.1228增加到10.7156,挥发物在表面的凝结量上升;然而,当Fe表面从光滑到粗糙度为0.4 nm时,扩散系数从17.5673减小至1.8462,其表面挥发物的凝结量则有所下降。
2024年第32卷第9期 爆炸效应与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