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ENERGETIC MATERIALS
+高级检索
  • 1-甲基-3,4,5-三硝基吡唑(MTNP)的简易合成
    含能材料 | 2025年第4期
  • 隧道内甲烷蒸气云爆炸特性及杀伤效应研究
    含能材料 | 2025年第3期
  • 基于音频信号的含能材料撞击感度机器学习识别
    含能材料 | 2025年第2期
  • 机器学习辅助的烃类分子性质预测与燃料的高通量筛选
    含能材料 | 2025年第1期
  • 叠层复合装药爆炸过程中铝粉分布及后燃释能特性
    含能材料 | 2024年第12期
  • C8H24N4(ClO4)4和C8H24N4(NO3)4∙2H2O的合成与性能
    含能材料 | 2024年第11期
  • 三维网络结构CL⁃20/Al@Co/NBC 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
    含能材料 | 2024年第10期
  • 爆炸荷载下背爆面柔性聚脲防护混凝土靶板的反直观行为
    含能材料 | 2024年第9期
编辑推荐
  • 0
  • 0
  • 0
  • 0
  • 0
  • 0
  • 云爆/温压含能材料与传统混合炸药相比,具有高能量、高安全特征,可形成长时高温、高压、窒息等传统炸药不具备的毁伤效应,特别适用于打击丘陵、丛林、堑壕、碉堡等半封闭或封闭空间内的有生力量,并形成强大的心理震慑。21世纪以来,云爆/温压含能材料的多次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更被世界各国争相研制。 尽管云爆/温压含能材料已经实现了初步应用,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仍然存在诸如云爆燃料激波抛撒雾化机理不清晰、装药结构对温压炸药释能机制影响不明确、新型氧化剂应用安全性研究不完善、应用场景对毁伤效应影响规律研究不全面等问题。为此,本刊特组织出版“云爆/温压含能材料”专题。专题共收录6篇论文,其中观点1篇,综述1篇,研究论文4篇。从云爆/温压含能材料设计与应用过程中涉及到的燃料流变机制、炸药能量释放机理、新型氧化剂应用安全性、装药结构设计等方面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希望本专题的出版,可以加强相关研究人员的学术交流,共同推动我国云爆/温压含能材料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所有来稿作者、审稿专家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 改善材料性能、发展新型品种一直是含能材料研究的核心任务。任何材料的宏观性能都是由其化学组成和组织结构两个要素决定的,含能材料的发展以往偏重于组成变化,即研发新化合物和新配方,近年来,含能材料的多尺度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含能材料结构的设计和调控已成为改善含能材料性能的有效手段,复合含能材料的组装也成为新材料创制的一个深具潜力的方向,为含能材料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更好地展示含能材料在微结构设计、制备及应用等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新成果,促进含能材料能量与安全水平的双向提升,特组织出版“含能材料微结构设计、制备及性能”专题。本专题共13篇论文,其中观点1篇、综述1篇、研究论文11篇,介绍了含能材料不同的微结构设计、制备工艺、性能研究的基础理论或新技术。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出版,促进含能材料相关领域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为含能材料技术的研究创新提供帮助,推动我国含能材料相关学科的健康持续发展。
  •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破片会造成严重的杀伤和破坏作用。爆炸事故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含能材料的爆炸效应和安全防护已成为公共安全等领域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学者在含能材料等爆炸物的爆炸效应和防护结构分析设计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本专题共收录论文10篇,其中研究论文9篇、综述1篇,对含能材料等爆炸物的爆炸效应、防护结构在爆炸冲击波及破片侵彻下的动态力学行为和防护机理进行了分析研讨,为推动爆炸防护技术的发展和含能材料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科技支撑。
  • 发射药是身管武器的动力能源,其设计的先进性是决定装备射程、精度、威力等性能的核心与关键。随着装备系统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对发射药的能量、能量释放控制、环境适应性、武器匹配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发射药科研工作者在新型功能添加剂设计、先进发射药制造工艺、能量释放控制方法、发射药综合性能评价、应用效应等方面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为提升我国发射药与装药的综合性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此,特组织出版“发射药与装药设计”专题。本专题共收到12篇论文,综述2篇,研究论文10篇,从科学原理、技术创新、工程应用等角度展示了发射药领域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并分析、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出版,促进发射药相关领域学者间的交流,为发射药技术的科学研究、行业管理、企业制造等提供参考,推动我国发射药技术的快速健康发展。
  • 含能化合物能量与安全性的矛盾极大限制了高能材料在高价值平台中的应用,同时也制约了装备的性能提升。因此,研制兼顾高能量与高安全性的新型含能化合物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富氮杂环骨架多数具有平面共轭结构、高热稳定性、以及丰富的可修饰化学位点等特点。通过向富氮杂环骨架中合理引入致爆基团和稳定化基团,有助于实现分子能量密度和稳定性的协同提升。近年来,富氮杂环含能化合物受到各国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新型骨架设计策略、分子构建方法、性能评价等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含能材料综合性能跃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对高性能含能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含能材料在生产过程涉及硝化等反应单元,而传统釜式反应器由于热质传递速率的限制,存在合成过程可控性差、效率低、危险性高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高性能含能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也制约了国防技术快速高质量的发展。因此,化工过程技术和装备的自主创新是突破高性能含能材料等高端化学品制造短板的迫切需要。 为了提高硝化等强放热复杂反应过程的安全性,需要对反应过程进行精确操作和调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的《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导则》,明确要求对于危险反应工艺过程,要努力优先开展工艺优化或改变工艺方法以降低风险。微通道反应技术具有高效的传热传质、本征安全和易于直接放大等特性,为解决含能材料制造难题和实现其绿色高效连续安全生产奠定重要基础。 为此特组织出版“含能材料通道式连续合成与安全评价”专题。本期专题共收到11篇论文,观点1篇,研究论文8篇,综述2篇,展示含能材料连续安全可控合成过程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出版,促进含能材料合成领域学者的广泛交流,推进相关技术发展,为实现含能材料连续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 优先出版
  • |
  • 预出版
  • |
  • 当期目录
  • |
  • 专辑论文
  • |
  • 学术观察
  • |
  • 年度排行
  • |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 付辉, 单雨佳, 田天, 王金鑫, 王涛, 张文全

      优先出版日期:2025-04-29  DOI: 10.11943/CJEM2025006

      摘要:根据分子连接方式的不同以及是否为中性分子,将近年来报道合成的高能耐热化合物划分为稠环类、联杂环类和离子型三类。研究综述了三类高能耐热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合成方法与物化以及爆轰性能,并对三类高能耐热化合物的应用前景进行评价;展望了高能耐热化合物的合成发展方向:开发普适性的骨架构筑技术、推进计算模拟与分子设计融合、创新绿色高效合成工艺;为设计合成新型高能耐热化合物提供参考借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蔡灿伟, 宁全利, 邓海飞, 张之文, 刘立稳

      优先出版日期:2025-04-29  DOI: 10.11943/CJEM2025023

      摘要:为准确分析图像末制导炮弹内弹道性能及所受的发射过载,根据适配的火炮发射平台、发射装药特性与作用原理,研究了不同装药号发射的内涵本质,建立了图像末制导炮弹内弹道两相流模型,依据两种不同工况条件仿真与实测的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合理性验证;以此为基础,基于验证的内弹道两相流模型,分析了某型图像末制导炮弹不同装药号发射时膛内压力波动、弹丸膛内运动等的演变规律,并通过搭建的发射过载工程计算模型,同步研究了该型图像末制导炮弹在各装药号下所受的发射过载特性。结果表明,两种验证工况下的膛底最大压力和弹丸炮口速度的相对误差均在2%以内,并且仿真与实测的膛底压力和膛内压力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吻合度也均较高;基于验证的模型获得的不同装药条件下图像末制导炮弹内弹道性能与发射过载变化规律与实际发射过程的一般规律一致。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图像末制导炮弹抗过载设计与优化、失效机理分析以及其他相关装备的研制应用提供借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罗春旺, 苟瑞君, 于晓东, 张树海, 张鹏, 裴水旺

      优先出版日期:2025-04-07  DOI: 10.11943/CJEM2024279

      摘要:为了探究异形装药结构药柱压制效果以及压制安全性的影响因素,采用Marc有限元软件的连续介质动力学方法对装药直径D=88 mm、成型高度H=132 mm、锥角α=60°的异形JH-2药柱压制成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系统研究了压制压力、压制速率、初始相对密度、摩擦系数以及保压时间等工艺参数对药柱成型密度及内部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型异形装药内部密度和应力分布不均匀,存在明显的密度松散区和应力集中区域;压制压力、初始相对密度、保压时间和摩擦系数同时影响药柱的成型密度和应力分布,压制压力、初始相对密度和压制速率以及装药结构则是影响异形药柱应力集中的主要因素;针对此异形装药结构,当压制压力取300~350 MPa、压制速率为1.5 mm?s-1、初始相对密度为0.65、摩擦系数为0.15、保压时间选择120 s时,异形药柱的密度分布相对均匀,应力梯度差小,能提高成型质量,减小应力集中并避免裂纹产生,保证装药安全。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陈政国, 张莉, 邹佳, 李浩然, 张笑天, 谢虎根, 石海川, 周乾再, 黄明, 杨海君

      优先出版日期:2025-04-07  DOI: 10.11943/CJEM2025024

      摘要:以5-氨基吡唑为原料,经重氮化环化、环加成和硝化反应合成得到富氮稠环与钾离子形成的三维含能金属有机骨架(3D EMOF)化合物4-硝氨-3,8-二硝基吡唑并[5,1-c][1,2,4]三嗪钾盐(4)。采用核磁共振(NMR)、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质谱(MS)、X-射线单晶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对化合物4进行了分析表征,运用BAM标准测试方法测试了摩擦感度和撞击感度,并基于等键反应方程与EXPLO5软件预测其爆轰性能。结果表明,化合物4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nP21/c空间群,具有三维金属有机骨架(MOF)结构,150 K时密度高达2.021 g·cm-3;化合物4的热分解温度为203.4 ℃,理论爆速为8717 m·s-1,理论爆压为33.5 GPa,摩擦感度为168 N,撞击感度<3 J。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陈文聪, 邓皓源, 石情文, 张子怡, 孙一, 罗国强, 沈强

      优先出版日期:2025-03-25  DOI: 10.11943/CJEM2025008

      摘要:为研究聚偏二氟乙烯(PVDF)含量对铝基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通过溶剂-非溶剂法制备了包覆量为2%~14%的Al@PVDF复合粉体。结合热重-差热分析、定容燃烧及同步点火等测试方法,对比分析了复合铝粉的热反应性和相应固体推进剂的能量及燃烧性能。结果表明,PVDF包覆结构能显著提高铝粉的热反应性,PVDF包覆量为6%时,铝粉的热增重和放热焓达最大值78.96%和16.14 kJ·g-1。随PVDF含量的增加,固体推进剂的释能量呈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的变化趋势,包覆量为10%时,固体推进剂最大放热量为6026 J·g-1、增压值为4.45 MPa;铝氧反应的点火延迟由53 ms降低至12 ms;燃速压力指数由0.43降至0.36再降至0.26的三阶段演变。冷凝燃烧产物(CCPs)阐明了PVDF含量对燃烧性能的阶段性作用机制:低包覆量(2%~4%)时,热解产物抑制铝熔融团聚;中包覆量(6%~8%)时,能加速颗粒破碎点火,还会诱发二次团聚;高包覆量(10%~14%)时,过量热解产物会促进团聚体在气相区的二次破碎。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洪天骄, 康燕, 田鹏飞, 轩福贞

      优先出版日期:2025-03-25  DOI: 10.11943/CJEM2025009

      摘要:为了探究原位光谱技术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体系含能材料固化反应过程监测中的应用,采用原位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方法研究了3,3-双(叠氮甲基)氧杂环丁烷与四氢呋喃共聚醚(PBT)-TDI体系固化反应前后谱图,分析了可用于定量监测固化反应进程的拉曼特征峰,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评估;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反应物和产物的拉曼光谱图特征峰振动模式进行了指认,讨论了利用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方法监测的固化反应结果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PBT-TDI体系拉曼光谱中的1534 cm-1峰信噪比过低,不适用于定量分析;基于拉曼光谱中1743 cm-1峰计算的体系反应程度高于1505 cm-1峰及红外光谱2269 cm-1峰所得结果;拉曼光谱中的1505 cm-1峰与异氰酸酯基团(NCO)伸缩振动相关,由1505 cm-1峰和红外光谱2269 cm-1峰计算得到的反应程度结果间的差异来自于单个NCO基团参与反应的TDI分子数量,两者具有互补作用。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李欢, 周琪, 侯天骄, 王桂香, 罗军

      优先出版日期:2025-03-13  DOI: 10.11943/CJEM2025012

      摘要:以 9-氧杂双环[3.3.1]壬-2,6-二烯为原料经氧化环合、氧化、肟化、偕硝化四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笼状含能化合物4,4,8,8-四硝基-2,6-二氧杂金刚烷。利用核磁共振、红外、元素分析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采用热重分析(TG)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联用研究了其热稳定性,通过EXPLO5预测了其爆轰性能。结果表明,4,4,8,8-四硝基-2,6-二氧杂金刚烷的晶体密度为1.75 g·cm-3,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起始分解温度为190.6 ℃,爆速为7705 m·s-1,爆压为25.75 GPa。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伍俊英, 王健宇, 刘新航, 胡良, 尚伊平, 刘丹阳, 陈朗

      优先出版日期:2025-03-13  DOI: 10.11943/CJEM2024290

      摘要:硼粉凭借较高的质量热值、体积热值以及洁净的燃烧产物,常被用作含能材料中的可燃剂,然而硼粉表面的氧化层使得硼粉存在点火困难且燃烧效率低的问题。为了改善硼粉的点火及燃烧性能,研究利用氧化硼在乙腈溶剂中易溶解的特性,以热乙腈为控制剂湿法球磨硼粉,去除其表面氧化膜得到活性较高的预处理硼粉;再以乙腈-正己烷为双控制剂,将预处理后的硼粉与高活性金属铝进行二次球磨,最终制备出硼表面活化的硼铝复合粉,并对硼及复合粉的形貌特征、热重、点火与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热乙腈的预处理后,硼粉表面氧化硼的含量降低,在空气中加热时更容易与氧气反应,质量增加百分数比未处理的硼粉多25.6%;使用热乙腈预处理后的硼铝复合粉,表面氧化硼的含量降低,活性硼含量升高,点火燃烧性能显著改善,其中经过乙腈预处理的硼铝质量比例为60/40的复合粉在空气中加热质量增加93%,低加热速率下点火温度为738.1 ℃,颗粒燃烧时间为11.2 ms。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全选
    显示模式: |
    • 王显锋, 杨峰, 许元刚, 陆明

      优先出版日期:2024-09-18  DOI: 10.11943/CJEM2024224

      摘要:为了进一步平衡5-硝基-3-(三硝基甲基)-1H-1,2,4-三唑的能量和安全性,以2-(5-氨基-1H-1,2,4-三唑-3-基)乙酸为原料,采用银盐置换的方式合成了4种富氮含能离子盐。通过核磁共振、傅里叶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热失重分析仪和单晶衍射仪对所有新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5-硝基-3-(三硝基甲基)-1H-1,2,4-三唑铵盐、肼盐和胍盐有着比前体更高的起始分解温度;且肼盐与胍盐和三氨基胍盐属于不同的晶系,三者有着不同的晶体堆积方式和密度,但在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方面三者具有一致性,即分子间H…O相互作用的贡献最大,且随着N…O和O…O作用的比例减小,富氮含能离子盐对机械刺激的敏感度降低;最后,通过对分子静电势的分布情况的分析,补充说明了5-硝基-3-(三硝基甲基)-1H-1,2,4-三唑成盐之后撞击感度的变化。在四种离子化合物中,肼盐爆轰性能突出(D=8634 m·s-1p=30.2 GPa,Isp=263.5 s),但感度较高。而三氨基胍盐有优异的综合性能,不仅在爆速方面与肼盐相当(D=8627 m·s-1),生成焓较前体提升近1.4倍(ΔHf =0.644 kJ·g-1),且机械感度良好(IS=10.3 J,FS=150 N)。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张艾雅, 胡俊彪, 黄伟, 刘雨季, 汤永兴

      优先出版日期:2025-04-14  DOI: 10.11943/CJEM2025034

      摘要:以2,4-二氨基-6-氯嘧啶(1)为原料,经过硝化、环加成两步反应合成了5,7-二氨基-8-硝基四唑并[1,5-c]嘧啶(3),利用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元素分析仪(EA)和X-射线单晶衍射仪(SC‐XRD)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TG)方法分析了其热分解行为,通过Gaussian和Explo5软件计算了其爆轰性能,利用BAM撞击感度仪和摩擦感度仪获得了其感度特性。结果表明,化合物3·DMSO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为a=4.7331(3) ?,b=22.8991(13) ?,c=10.6580(6) ?,α=90°,β=99.758(2)°,γ=90°,V=1138.44(12) ?3Z=4,晶体密度为1.600 g·cm-3(296 K)。其理论爆速和爆压分别为8570 m·s-1和28.2 GPa,撞击感度为22 J,摩擦感度为305 N。

      • 1
      • 2
      • 3
      • 4
      • 5
      • 6
      • 7
    • 秦雅琪, 张广源, 陆明, 王鹏程

      优先出版日期:2025-04-10  DOI: 10.11943/CJEM2025029

      摘要:为了推动含能材料的绿色化发展,提高含能材料的热稳定性和能量性能,研究通过偶氮噁二唑环嵌段插入分子的方法,电化学合成了四唑联1,3,4-噁二唑基偶氮含能化合物(H2AzAOT),及其金属盐(Mn-AzAOT,Zn-AzAOT,Pb-AzAOT)。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核磁等方法对H2AzAOT及其金属盐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对其热稳定性进行研究;采用标准BAM法测试了其撞击感度和摩擦感度;采用EXPLO5程序模拟得到了爆轰性能。结果表明:H2AzAOT及其金属盐具有优异的物化性质。其中H2AzAOT的理论爆速(D)为8511 m·s-1,爆压(p)为28.9 GPa,Pb-AzAOT的D为8934 m·s-1p为29.7 GPa。这两者的爆轰性能均显著优于传统耐热钝感含能材料六硝基茋(HNS)(D=7612 m·s-1p=24.7 GPa)。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张桐伟, 许元刚, 陆明

      优先出版日期:2024-12-12  DOI: 10.11943/CJEM2024239

      摘要:以4-氨基-6-甲基-1,3,5-三嗪-2-醇为原料,通过直接硝化合成了一种新的含能化合物6-氨基-4-(三硝基甲基)-2-羰基-1H-1,3,5-三嗪。采用X射线单晶体衍射仪确定了目标化合物的晶体结构,通过核磁共振、傅里叶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其进行了结构测试与性能表征,通过EXPLO5预测了爆轰性能,采用BAM标准方法进行了感度测定。结果表明,所得目标化合物的晶体1属于单斜晶空间群C 2/c,晶胞参数a=10.183(4) ?,b=9.388(3) ?,c=21.324(8) ?,V=2005.9(13) ?3α=90°,β=100.246(10)°,γ=90°,Z=8;其理论爆速爆压分别为8167 m·s-1和27.6 GPa,撞击感度=6 J,摩擦感度=210 N。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张荣政, 陆明, 许元刚

      优先出版日期:2024-11-21  DOI: 10.11943/CJEM2024211

      摘要:以2,6-二氯-4-氨基吡啶为原料,两步合成了一种高能吡啶类含能化合物N2N6-二甲基-N2N4N6,3,5-五硝基-2,4,6-三氨基吡啶(NNDP)。采用X射线单晶体衍射仪确定了目标化合物的晶体结构,通过核磁共振、傅里叶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其进行了结构测试与性能表征。结果表明,所得目标化合物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 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6.3215(17) ?,b=7.9819(8) ?,c=13.1954(13) ?,V=1712.3(3) ?3α=90 (6)oβ=95.093(3)oγ=90 (7)oZ=4。因为多个硝基和硝氨基的存在,使得分子的整体空间比较拥挤、硝基之间的斥力相对较大,从而使其分解温度较低。然后,通过EXPLO5软件预测了其爆轰性能并采用BAM标准方法进行了感度测定。发现其(NNDP:D=8762 m·s-1p=34.5 GPa,IS=7.7 J)有着与RDX相当的爆轰性能和撞击感度。

      • 1
      • 2
      • 3
      • 4
      • 5
      • 6
    • 蒋帅杰, 张广源, 许元刚, 王鹏程, 陆明

      优先出版日期:2024-11-13  DOI: 10.11943/CJEM2024205

      摘要:为了解新型全氮化合物六嗪阴离子[N64-的特性,采用计算化学方法比较了N6、[N62-和[N64-的电子结构,成键特性和芳香性。使用M06-2X方法结合def2-TZVP基组优化出无虚频的几何结构,进一步计算上述结构的键长、键角、二面角、分子尺寸。随后,计算三种六嗪环的键级,运用分子中的原子理论(AIM)计算键性质,并绘制变形密度图直观表现成键行为。最后计算芳香性指数展现这三种六嗪环的芳香性特征。计算结果表明,通过与CCSD优化的电子结构比较,常用的DFT方法中的M06-2X方法适用于研究六嗪环体系,Mayer键级显示N—N键具有一定程度的σ键特征。芳香性研究表明,[N64-具有芳香性,其中芳香性谐振子模型(HOMA)值为0.96,核独立化学位移值(NICSZZ(1))为-18.97 ppm。模拟了[N64-的红外、拉曼和紫外–可见光谱图,为实验检测提供参考。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刘尊棋, 谭明, 易文斌, 于琼

      优先出版日期:2025-04-27  DOI: 10.11943/CJEM2025036

      摘要:以5-氨基-3-硝基-1,2,4-三唑(ANTA)为原料,通过三步反应合成新型亚甲基桥联氮氧杂环含能化合物1-((3-氨基-1,2,4-噁二唑-5-基)甲基)-3-硝基-1H-1,2,4-三唑-5-胺(3),并深入研究了溶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利用核磁共振(NMR)、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元素分析(EA)等方法对化合物1~3进行了表征。同时对化合物3进行了晶体培养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利用真空密度仪、热重-差示扫描量联用仪、撞击/摩擦感度仪等测试仪器,对化合物3进行性能研究,并运用高斯软件研究了其理论爆轰性能。结果表明,化合物3基于ANTA的总收率为35.4%,晶体堆积属于P21/c单斜晶系,每个晶胞包含4个化合物3分子(Z=4),分子内、分子间存在大量氢键,其密度为1.68 g·cm-3,分解温度为232.2 ℃,摩擦感度>360 J,撞击感度>40 J,理论爆速D为7196 m·s-1,爆压P为22 GPa,优于传统炸药TNT(D, 6881 m·s-1P, 21.3 GPa)。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刘树亮, 蔡涛, 张立南, 齐原, 马慧朝, 林秋汉

      优先出版日期:2024-11-27  DOI: 10.11943/CJEM2024229

      摘要:为研究2,2-偶氮二[4,5-双(四唑-5-基)]-1,2,3-三唑(NL24)的热分解行为,采用扫描电镜、热重分析仪、差式扫描量热仪、热重-红外-质谱三联用技术等,对NL24的结构形貌及热分解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Kissinger、Ozawa和?atava-?esták等方法计算了表观活化能和指数前因子等动力学参数,推测了NL24热分解机理。结果表明,在10 ℃·min-1升温速率下,NL24有2个主要的失重阶段,第一失重阶段发生在180 ℃左右,属于二甲基亚砜挥发吸热过程;第二失重阶段,在270~300 ℃之间,化合物NL24剧烈分解不仅产气快且属于自催化反应,主要气体有N2、HCN、HN3等,分解过程的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分别为174.69 kJ·mol-1和1016.60 s-1,NL24热分解阶段的反应模型为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桑梁, 叶子鸿, 陆明, 许元刚

      优先出版日期:2025-04-30  DOI: 10.11943/CJEM2025018

      摘要:为提高3,4-二硝基呋咱基氧化呋咱(DNTF)合成过程的安全性、降低工艺的毒性,以1,3-丙酮二羧酸为原料,经过肟化、成环、氧化、硝化四步反应,经过氨基呋咱乙酸、硝基呋咱乙酸两个重要中间体合成了DNTF,总收率为22%,纯度达98%以上。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表征了关键中间体和产物的结构。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较优的合成工艺,其中氧化反应收率可达97%,硝化反应收率可达56.5%。通过DSC、ARC和RC1研究了氧化反应和硝化反应的工艺安全风险,结果表明,氧化反应工艺危险度较高,硝化反应的工艺危险度为2级,该工艺具有一定的工程化前景。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薛梦馨, 胡璐

      优先出版日期:2025-04-29  DOI: 10.11943/CJEM2025026

      摘要:N─NO2作为一种典型的含能取代基团,具有较高的作功能力,是典型炸药RDX、HMX、CL-20的能量来源。富氮杂环含能化合物因具有高生成焓、高密度、环境友好等特点而受到广泛的研究。由于富氮骨架NH位点亲电反应的活性不同和含能分子本身亚稳态结构,引入N─NO2存在较大困难。因此,通过总结各类富氮骨架N─NO2的合成反应及其性能,对于合成新型有实际应用前景的含能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按照富氮含能骨架进行分类,依次对咪唑类化合物、吡唑类化合物、三唑类化合物以及六元富氮含能杂环化合物的N─NO2的合成、性能进行归纳总结,对杂环NH硝化的N─NO2富氮含能化合物未来的发展潜力和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新型N─NO2类含能材料的骨架设计、多官能团协同作用与合成提供借鉴和参考。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李冬雪, 崔杨瑞, 阮可欣, 李林杰, 张雪飞, 周钰婷, 陆明, 许元刚

      优先出版日期:2025-05-21  DOI: 10.11943/CJEM2025071

      摘要:多氮含能化合物因氮含量和能量密度大、热稳定性好、感度低、环保等显著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四唑在稳定唑类中氮含量最高、能量最高。将不同的含能环或取代基引入四唑骨架中有利于获得具有优异能量性能和适当感度的多氮含能材料。为此,研究系统综述了近200个四唑多氮含能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根据环的个数和连接方式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分类,并介绍了代表性含能化合物的物化和爆轰性能,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创制具有全新结构的四唑含能化合物、推动具有应用前景的化合物的工程化进程、开展化合物52的应用研究。

      • 1
      • 2
    • 许元刚, 许泽

      优先出版日期:2025-05-19  DOI: 10.11943/CJEM2025052

      摘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尹磊, 秦凯毅, 陆明, 林秋汉

      优先出版日期:2025-05-19  DOI: 10.11943/CJEM2025031

      摘要:五唑钠(NaN5)是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较快能量释放速率的高能含氮化合物,其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气体,但其燃烧速率慢、敏感性高、难以自持燃烧。为此,研究提出了基于NaN5和氧化石墨烯(GO)、聚多巴胺(PDA)配位络合物策略,采用溶液挥发和共沉淀法获得一系列NaN5复合含能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确定含能材料的形貌和结构,通过同步热分析(TG-DSC)和反应动力学模拟讨论了材料的热分解性能和机理,通过热丝点火确定NaN5的燃烧爆炸性能。结果表明,NaN5-3%GO-1%PDA的结构从立方晶体优化为多孔褶皱层状,材料之间紧密结合;NaN5-3%GO-1%PDA与NaN5的热分解相比,逐级分解温差缩小了61.1 ℃,活化能降低30.2 kJ·mol-1,爆轰增长时间从33.33 μs缩减到16.67 μs,证明了NaN5-3%GO-1%PDA具备更快的能量释放速率。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陆明

      优先出版日期:2025-05-23  DOI: 10.11943/CJEM2025051

      摘要:

      • 1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33卷第5期       高氮含能化合物创制

最新刊期
高氮含能化合物创制
2025年第33卷第5期
EI 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
学服中心更多
奋进新征程更多
期刊动态更多
特色专题更多
观点更多
行业资讯更多
会议信息更多
新书介绍更多
封面文章更多
主编特推更多
含能讲坛更多

封面文章 | 嵌入包覆型AlH3含能复合颗粒的制备及其反应特性【2023No.9】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欢迎关注 含能材料
学者微信群
  • 小编08
  • 小编07
  • 小编06
  • 小编05
扫描二维码添加编辑为好友
加入《含能材料》学者微信交流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