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 0
- 0
- 0
- 改善材料性能、发展新型品种一直是含能材料研究的核心任务。任何材料的宏观性能都是由其化学组成和组织结构两个要素决定的,含能材料的发展以往偏重于组成变化,即研发新化合物和新配方,近年来,含能材料的多尺度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含能材料结构的设计和调控已成为改善含能材料性能的有效手段,复合含能材料的组装也成为新材料创制的一个深具潜力的方向,为含能材料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更好地展示含能材料在微结构设计、制备及应用等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新成果,促进含能材料能量与安全水平的双向提升,特组织出版“含能材料微结构设计、制备及性能”专题。本专题共13篇论文,其中观点1篇、综述1篇、研究论文11篇,介绍了含能材料不同的微结构设计、制备工艺、性能研究的基础理论或新技术。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出版,促进含能材料相关领域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为含能材料技术的研究创新提供帮助,推动我国含能材料相关学科的健康持续发展。
-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破片会造成严重的杀伤和破坏作用。爆炸事故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含能材料的爆炸效应和安全防护已成为公共安全等领域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学者在含能材料等爆炸物的爆炸效应和防护结构分析设计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本专题共收录论文10篇,其中研究论文9篇、综述1篇,对含能材料等爆炸物的爆炸效应、防护结构在爆炸冲击波及破片侵彻下的动态力学行为和防护机理进行了分析研讨,为推动爆炸防护技术的发展和含能材料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科技支撑。
- 发射药是身管武器的动力能源,其设计的先进性是决定装备射程、精度、威力等性能的核心与关键。随着装备系统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对发射药的能量、能量释放控制、环境适应性、武器匹配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发射药科研工作者在新型功能添加剂设计、先进发射药制造工艺、能量释放控制方法、发射药综合性能评价、应用效应等方面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为提升我国发射药与装药的综合性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此,特组织出版“发射药与装药设计”专题。本专题共收到12篇论文,综述2篇,研究论文10篇,从科学原理、技术创新、工程应用等角度展示了发射药领域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并分析、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出版,促进发射药相关领域学者间的交流,为发射药技术的科学研究、行业管理、企业制造等提供参考,推动我国发射药技术的快速健康发展。
- 含能化合物能量与安全性的矛盾极大限制了高能材料在高价值平台中的应用,同时也制约了装备的性能提升。因此,研制兼顾高能量与高安全性的新型含能化合物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富氮杂环骨架多数具有平面共轭结构、高热稳定性、以及丰富的可修饰化学位点等特点。通过向富氮杂环骨架中合理引入致爆基团和稳定化基团,有助于实现分子能量密度和稳定性的协同提升。近年来,富氮杂环含能化合物受到各国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新型骨架设计策略、分子构建方法、性能评价等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含能材料综合性能跃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对高性能含能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含能材料在生产过程涉及硝化等反应单元,而传统釜式反应器由于热质传递速率的限制,存在合成过程可控性差、效率低、危险性高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高性能含能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也制约了国防技术快速高质量的发展。因此,化工过程技术和装备的自主创新是突破高性能含能材料等高端化学品制造短板的迫切需要。 为了提高硝化等强放热复杂反应过程的安全性,需要对反应过程进行精确操作和调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的《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导则》,明确要求对于危险反应工艺过程,要努力优先开展工艺优化或改变工艺方法以降低风险。微通道反应技术具有高效的传热传质、本征安全和易于直接放大等特性,为解决含能材料制造难题和实现其绿色高效连续安全生产奠定重要基础。 为此特组织出版“含能材料通道式连续合成与安全评价”专题。本期专题共收到11篇论文,观点1篇,研究论文8篇,综述2篇,展示含能材料连续安全可控合成过程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出版,促进含能材料合成领域学者的广泛交流,推进相关技术发展,为实现含能材料连续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 固体推进剂作为航天固体动力的重要推进能源,通常属于非均质的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其结构本身的多尺度特性决定了在使役条件下发生变形、损伤、失效破坏等力学行为的复杂性,以及对微细观结构内部裂纹萌生、扩展、汇聚这一跨尺度非线性演化过程的依赖性。采用微-细-宏观的多尺度研究方法,对于深刻认识和准确描述使役条件下固体推进剂的力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固体推进剂结构组分空间分布的精确化统计分析、不同演化阶段损伤的精准辨识与有效表征、固体推进剂宏观力学性能变化和失效破坏内在机理的准确揭示、不同尺度下性能构效关系以及包含多尺度参数的本构关系的构建、基于多尺度数值模拟的固体推进剂力学行为精确预示,是备受关注的热点方向。围绕上述研究方向,国内研究者在试验观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新方法、新模型及新理论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 为了集中展现固体推进剂多尺度力学行为研究的最新代表性成果,本专题共收录论文10篇,包括研究论文9篇,综述1篇。期望通过本专题的出版,能够促进固体推进剂等含能材料研究领域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行业基础研究的发展。在此,对“固体推进剂的多尺度力学行为”专题所有的作者及审稿专家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 优先出版 |
- 预出版 |
- 当期目录 |
- 专辑论文 |
- 学术观察 |
- 年度排行 |
- 过刊浏览
-
优先出版日期:2024-11-19 DOI: 10.11943/CJEM2024121
摘要:为了揭示笼状含能材料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exanitrohexaazaisowurtzitane, ε-CL-20)冲击感度各向异性规律,采用低梯度色散校正的反应性力场(reactive force field with low-gradient dispersion corrections,ReaxFF-lg)和分子动力学方法,分别垂直ε-CL-20的6个重要晶面(010)、(110)、(20
)、(011)、(11 )和(001)进行多尺度冲击加载模拟,考察体系内应力、温度以及化学反应与冲击方向的关联规律。结果表明ε-CL-20具有明显的冲击感度各向异性,6个重要晶面冲击感度强弱顺序为:(010)>(110)>(20 )≈(011)>(11 )>(001)。垂直于(010)晶面冲击时体系的力-热-化学响应最强、感度最高,垂直于(001)晶面冲击时体系的力-热-化学响应最弱、感度最低。以ε-CL-20不同晶面冲击响应特性为基础,总结了平面层状堆积含能材料的冲击感度各向异性规律,即当冲击方向平行于分子层时冲击感度最高,垂直于分子层时冲击感度最低。 -
优先出版日期:2024-11-19 DOI: 10.11943/CJEM2024143
摘要:温压炸药中铝粉含量与粒径直接影响爆炸能量输出结构,特别是对温压炸药特有的“后燃效应”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对“温压效应”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介绍了铝粉含量与粒径对温压炸药的爆炸能量、压力效应、热毁伤效应和窒息效应的影响作用,分析了铝粉对后燃反应的影响机理,指出了温压炸药中添加铝粉的最佳含量与粒径范围。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应重点关注铝粉能量释放过程的反应动力学机制,开发与之适配的测试方法,深入解析温压炸药的能量释放过程,为其配方设计和能量输出结构的精准调控提供依据。
-
优先出版日期:2024-11-19 DOI: 10.11943/CJEM2024163
摘要:为了研究桥丝型电火工品在直流激励下的电弧发火特性,预测其电弧发火安全阈值,采用模拟电荷法计算了脚-壳二维切面电场强度,利用电击穿理论计算了脚-壳电击穿系数,提出了桥丝型电火工品电弧发火的量化判据并建立模型。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在25°左右,气压为大气压强时,桥丝型电火工品脚-壳之间距离对其电弧发火阈值影响较大,脚-壳距离越短,电弧发火阈值越低。桥丝型电火工品脚-壳间电击穿电压预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相对误差不超过3.3%,且利用COMSOL仿真计算所得电击穿系数与预测模型计算结果相对误差约1%。
-
龚雪玲, 关健, 刘红妮, 莫洪昌, 张庆元, 彭汝芳, 金波
优先出版日期:2024-11-19 DOI: 10.11943/CJEM2024157
摘要:为了研究聚3-硝酸酯甲基-3-甲基氧杂环丁烷(PNIMMO)的初始等温热老化行为,采用等温量气装置,对PNIMMO在100~120 ℃等温条件下的老化动力学参数和热老化机理进行了探究,采用Berthelot方程外推了PNIMMO在不同温度下的贮存寿命。结果表明,由Arrhenius方程得到PNIMMO老化深度达到0.1%时Ea=156.42 kJ·mol-1,lgA=16.86 s-1,老化深度达到0.5%时Ea=156.05 kJ·mol-1,lgA=16.03 s-1;由模式配合法得出,在100~120 ℃时,PNIMMO热老化均符合28号机理函数,即反应级数n=1/4,Ea=154.33 kJ·mol-1;以老化深度0.1%作为评判标准,PNIMMO在室温下可贮存51.6年;PNIMMO在热分解初期主要为侧链-O-NO2键断裂加氢,随后主链缓慢分解,生成稳定的多聚芳香类化合物。
-
优先出版日期:2024-11-14 DOI: 10.11943/CJEM2024208
摘要:研究开展了宽温单轴拉伸条件下HTPB推进剂的微CT细观结构表征实验,分析了在-20 ℃、20 ℃、50 ℃三种温度环境中推进剂的细观脱湿损伤行为,并基于HTPB推进剂的细观组分体积占比构建了三维细观代表体积单元模型,分析了模型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应变率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和脱湿率-应变关系。结果发现,HTPB推进剂在低温环境下(-20 ℃)脱湿更为严重,推进剂断裂时界面脱湿率达到了近30%,导致推进剂的应力软化现象更为明显。通过数值模拟发现推进剂在低温及高应变率条件下脱湿更为严重,对推进剂力学性能带来了极大的劣化。经实验和仿真结果对比,本文所构造的数值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推进剂的脱湿损伤行为及宏观力学性能。
-
优先出版日期:2024-11-13 DOI: 10.11943/CJEM2024205
摘要:为了解新型全氮化合物六嗪阴离子[N6]4-的特性,采用计算化学方法比较了N6、[N6]2-和[N6]4-的电子结构,成键特性和芳香性。使用M06-2X方法结合def2-TZVP基组优化出无虚频的几何结构,进一步计算上述结构的键长、键角、二面角、分子尺寸。随后,计算三种六嗪环的键级,运用分子中的原子理论(AIM)计算键性质,并绘制变形密度图直观表现成键行为。最后计算芳香性指数展现这三种六嗪环的芳香性特征。计算结果表明,通过与CCSD优化的电子结构比较,常用的DFT方法中的M06-2X方法适用于研究六嗪环体系,Mayer键级显示N—N键具有一定程度的σ键特征。芳香性研究表明,[N6]4-具有芳香性,其中芳香性谐振子模型(HOMA)值为0.96,核独立化学位移值(NICSZZ(1))为-18.97 ppm。模拟了[N6]4-的红外、拉曼和紫外–可见光谱图,为实验检测提供参考。
-
优先出版日期:2024-11-01 DOI: 10.11943/CJEM2024214
摘要:To study the evolution laws and its suffere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rmal effects and shock waves generated by TBX explosion around the tunnel entrance, field tests at and out the tunnel entrance were carried out. The thermal effect parameters (e.g., fireball size and temperature), and the parameters of shock waves (e.g., overpressure peak, positive pressure time, specific impulse, and waveform), were analyzed. Moreover, the propagation trace inside the tunnel of shock wave was analyz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results of Trinitrotoluene (TNT) tes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tensity of Aluminum (Al) afterburning is higher in the mode of the air explosion, and thermal effect and shock wave power are higher than them in the mode of the surface proximity explosion when the TBX is detonated at the tunnel entrance. Regarding thermal effects, the height and peak temperature of the fireball generated by the explosion are approximately 2 and 1.41 times higher, respectively, than those of the surface proximity explosion. The peak temperature measured by the thermocouple inside the tunnel is about 2.42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a surface proximity explosion, and the heat flux density can exceed 19.3 times that of the surface proximity explosion.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effect generated by Al afterburning under air explosion conditions becomes more significant with the increase in explosive charge. Concerning shock waves, the pressure wave generated by Al afterburning under air explosion conditions at the tunnel entrance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surface proximity explosion, and the reflection and superposition paths of shock waves are more complete. Compared to the surface proximity explosion, the equivalent coefficients of overpressure peak, positive pressure time, and specific impulse of the shock wave under air explosion conditions are approximately 1.3, 1, and 1.1, respectively. The evolution laws of thermal effects and shock wave effects are influenc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tunnel constraint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ground surface. Under conditions of the air explosion, the constraint effect of tunnel is more pronounced, and the afterburning effect is more significant. However, under conditions of surface proximity explosion,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the ground surface can weaken the constraint effect of tunnel, and the mixing between Al powders and air can be suppressed, resulting in a reduction of afterburning intensity.
-
优先出版日期:2024-10-25 DOI: 10.11943/CJEM2024221
摘要:为探究叠层复合装药结构对铝粉后燃烧释能过程的影响规律,采用爆速差约1.8 km·s-1的高爆速炸药及温压炸药制备成层厚相同的叠层复合装药,通过自由空间爆炸实验及密闭空间内爆炸实验分别研究了火球演变过程、不同气体环境下各反应阶段产生的机械能,并结合数值仿真分析了爆炸过程中的铝粉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该叠层复合装药中温压炸药受到高爆速炸药的轴向挤压,加快了爆轰产物及铝粉的径向扩散速率,将铝粉云团的平均浓度降低约至温压型均匀装药的60%~80%,尾部区域仅约为50%,致使铝粉的无氧燃烧速率及输出的机械能降低;温压炸药在爆轰和无氧燃烧阶段产生的机械能之和约为温压型均匀装药的81%,但有氧燃烧阶段产生的机械能显著增加,使其产生的机械能总量未显著改变,叠层复合装药结构通过调整铝粉的空间分布,可在不损失装药总能量的前提下,有效调节温压炸药在不同阶段的后燃反应及释能过程。
-
优先出版日期:2024-10-25 DOI: 10.11943/CJEM2024202
摘要:云爆装置通常形成近似圆柱体形貌的燃料空气混合云雾区,而与装药结构密切相关的云雾区形貌强烈影响其爆轰超压场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而对爆轰超压毁伤威力产生显著影响。为了探究云雾区的形貌效应,采用圆柱体云雾区理想爆轰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其爆轰过程中复杂的波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了爆轰超压场的分布及演化,建立了中心切面径向远场超压峰值随比例距离的衰减相似律,得到了爆轰超压毁伤半径与云雾区形貌参数(半径/高度)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受云雾区内部复杂爆轰过程影响,其径向远场超压场存在明显双峰现象;双峰追赶导致爆轰超压峰值随比例距离变化曲线存在小幅特征突变现象,且形貌参数越大,该突变位置距起爆点越近;当形貌参数在2~4.5范围内时,其爆轰远场超压峰值随比例距离的衰减规律满足同一多项式相似律,基于该相似律预测得到的超压毁伤半径最大误差不超过8%;而当形貌参数在0.5~2范围内时,其超压毁伤半径随形貌参数的增大而减小。
-
优先出版日期:2024-10-25 DOI: 10.11943/CJEM2024186
摘要:为了氢气-甲烷混合燃料的安全使用,利用内径和长度皆为300mm的圆柱形密闭容器进行爆炸实验,研究了掺氢比(XH2=0~100%)和当量比(Φ=0.6~1.4)对火焰演化和爆炸压力特性的影响,并采用CHEMKIN软件分析了氢气-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的层流燃烧速度及其敏感性。结果表明,在当量比(Φ)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掺氢比(XH2)的增加,最大爆炸压力(pmax)、最大压力上升速率((dp/dt)max)、爆炸指数(KG)以及层流燃烧速度增大,到达最大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的时间(tA和tB)逐渐缩短。点火后,火焰表面由最初的较为光滑,逐步形成蜂窝状的火焰晶格结构。在相同当量比(Φ)下,随着掺氢比(XH2)的增加,从点火到爆炸结束的时间大幅缩短,且在同一时刻,火焰半径增大,火焰表面皱褶增多。反应敏感性计算结果表明,基元反应H+O2?O+OH(R38)和H+CH3(+M)?CH4(+M)(R52)对层流燃烧速度的影响最大;关键自由基(H·、O·、OH·)的最大摩尔分数与层流燃烧速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且掺氢比(XH2)的增加,使得关键自由基的最大摩尔分数显著增大;基元反应R38和OH+H2?H+H2O(R84)是影响关键自由基生成速率(ROP)的最主要反应。
-
优先出版日期:2024-10-15 DOI: 10.11943/CJEM2024101
摘要:作为供氮体的含氮化合物会直接影响激光作用下形成的高氮化合物的种类。为了深入认识不同含氮化合物供氮体对形成高氮化合物的影响,本研究利用脉冲Nd:YAG激光对氮气氛围中的NaN3、Si3N4和P3N5三种典型含氮化合物进行溅射,使用光谱仪记录并分析了瞬态中间产物的等离子体特性及其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激光烧蚀NaN3产生的氮原子(N Ⅰ)、一价氮离子(N Ⅱ)和三价氮离子(N Ⅳ)数量最多,氮等离子体存在时间也最长,N Ⅰ、N Ⅱ和N Ⅲ的存在时间分别达到39400,39400 ns和19450 ns。在三种目标供氮体中,激光溅射氮气中NaN3最有可能形成高含氮或全氮原子簇。
关键词: 光谱;脉冲激光;含氮化合物;氮等离子体-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黄超然, 潘葆, 李果, 王玉, 谢林生, 刘所恩, 赵俊波, 刘云章, 谭凯鑫
优先出版日期:2024-09-26 DOI: 10.11943/CJEM2024178
摘要:针对推进剂压延过程中产生的含硝化甘油(NG)挥发物在多种固体表面凝结积聚、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通过构建含NG挥发物和固体表面的混合体系模型,开展含NG挥发物在固体表面的凝结行为研究,探讨了NG质量分数、固体表面材质、固体表面粗糙度对含NG挥发物在混合体系中的径向分布函数、均方位移和扩散系数、相对密度分布等分子动力学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G质量分数的增加,挥发物在固体表面的凝结物团簇尺寸逐渐减小,然而挥发物凝结比例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NG质量分数为70%时,扩散系数为0.0364,挥发物凝结比例最大;当采用不同材质固体表面时,含NG挥发物在二氧化硅(SiO2)表面的凝结量明显大于材质为铜(Cu)、氧化钙(CaO)和铁(Fe)的表面,但SiO2表面凝结物团簇的均匀性较差;表面粗糙度因素的引入对于SiO2表面和Fe表面挥发物凝结量的影响相反,当SiO2表面从光滑到粗糙度为0.4 nm时,扩散系数从2.1228增加到10.7156,挥发物在表面的凝结量上升;然而,当Fe表面从光滑到粗糙度为0.4 nm时,扩散系数从17.5673减小至1.8462,其表面挥发物的凝结量则有所下降。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9-19 DOI: 10.11943/CJEM2024193
摘要:为研究应变率和拉剪角度对NEPE推进剂拉剪强度的影响,采用拉剪夹具和蝶形试验件开展了推进剂在5个拉剪角度(0°、30°、45°、60°、90°)和5个应变率下(0.0012、0.0048、0.024、0.12、1 s-1)的拉剪试验,获得了推进剂在拉剪复合加载作用下拉剪强度随拉剪角度和应变率的变化规律;基于试验结果,利用改进的圆型方程对推进剂的拉剪强度极限进行了描述;并结合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建立了不同应变率下推进剂拉剪强度准则,绘制了相应的推进剂统一强度理论极限面;最后利用建立的推进剂拉剪强度准则来预测了拉剪角度15°和75°下0.12 s-1和1 s-1应变率的拉剪强度,通过将预测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来验证所建拉剪强度准则的有效性。研究表明,随着拉剪角度和应变率的增大,在拉剪复合加载作用下的NEPE推进剂拉剪强度逐渐增大;通过对材料参数值进行拟合求解,建立的改进后的圆型方程和统一强度准则能够较好描述不同加载角度和应变率下NEPE推进剂的拉剪强度,基于所建强度准则对拉剪角度15°和75°下应变率0.12 s-1和1 s-1的拉剪强度极限的预测值与试验值的误差小于实际处理的容许误差范围15%。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9-18 DOI: 10.11943/CJEM2024224
摘要:为了进一步平衡5-硝基-3-(三硝基甲基)-1H-1,2,4-三唑的能量和安全性,以2-(5-氨基-1H-1,2,4-三唑-3-基)乙酸为原料,采用银盐置换的方式合成了4种富氮含能离子盐。通过核磁共振、傅里叶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热失重分析仪和单晶衍射仪对所有新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5-硝基-3-(三硝基甲基)-1H-1,2,4-三唑铵盐、肼盐和胍盐有着比前体更高的起始分解温度;且肼盐与胍盐和三氨基胍盐属于不同的晶系,三者有着不同的晶体堆积方式和密度,但在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方面三者具有一致性,即分子间H…O相互作用的贡献最大,且随着N…O和O…O作用的比例减小,富氮含能离子盐对机械刺激的敏感度降低;最后,通过对分子静电势的分布情况的分析,补充说明了5-硝基-3-(三硝基甲基)-1H-1,2,4-三唑成盐之后撞击感度的变化。在四种离子化合物中,肼盐爆轰性能突出(D=8634 m
· s-1,p=30.2 GPa,Isp=263.5 s),但感度较高。而三氨基胍盐有优异的综合性能,不仅在爆速方面与肼盐相当(D=8627 m· s-1),生成焓较前体提升近1.4倍(ΔHf =0.644 kJ· g-1),且机械感度良好(IS=10.3 J,FS=150 N)。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9-14 DOI: 10.11943/CJEM2024129
摘要:3D打印技术具有无模具、多材料、柔性化等特点,可以为单室多推力、多脉冲式等固体火箭发动机所需的特殊结构固体推进剂装药成型提供新的技术途径。当前,围绕固体推进剂的3D打印,国内外均开展了相关研究。本文重点介绍了粘合剂喷射、光聚合固化和材料挤出成形等典型3D打印工艺在复杂结构、梯度化结构、多材料一体化固体推进剂装药制造中的应用,总结了上述3种典型结构在3D打印装药制造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强调了针对未来异形异质固体推进剂装药制造需求,需重点关注低感度专用固体推进剂材料、大型药柱3D打印装备及绝热包覆打印技术等。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8-26 DOI: 10.11943/CJEM2024112
摘要:为探究平面集成瞬态抑制二极管(TVS)对半导体桥火工品换能元性能的影响因素以及规律,通过电容放电发火实验,研究了平面集成TVS二极管的并联数量与击穿电压对半导体桥火工品换能元的电爆性能,并通过500 pF/500 Ω/25 kV静电放电实验,研究了其对半导体桥火工品换能元的静电可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激励能量使单个平面集成TVS二极管单位时间吸收的能量接近上限时,增加平面集成TVS二极管并联数量会延长SCB火工品换能元的爆发时间,影响半导体桥(SCB)火工品换能元正常爆发,反之,若激励能量不足以使单个平面集成TVS二极管单位时间吸收的能量接近其上限,则SCB火工品换能元爆发性能不会随并联平面集成TVS二极管的数量变化而变化;当激励电压大于平面集成TVS二极管的击穿电压时,TVS二极管击穿电压越低,SCB火工品换能元的爆发时间越长,爆发能量越大,甚至影响SCB火工品换能元正常爆发;降低平面集成TVS二极管的击穿电压、增加并联数量都能够提高SCB火工品换能元的静电可靠性能;设计桥区尺寸为350 μm(W)×100 μm(L)×2 μm(H)的抗静电集成半导体桥芯片时可以集成两个击穿电压略低于14 V或一个击穿电压略高于7V的TVS二极管。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8-21 DOI: 10.11943/CJEM2024156
摘要:为发展固体推进剂用高性能燃速催化剂,采用前体笼装高温热解方法合成了一种铁负载碳纳米管材料(Fe@CNTs),并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联用(SEM-EDS)、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氮气等温吸附(BET)、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质谱联用技术(TG-MS)等测试方法详细探究了Fe@CNTs的元素组成、微观形貌、物相结构、比表面积和催化分解性能。结果表明,Fe@CNTs是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的铁负载碳纳米管材料,当添加量为6%时,奥克托今(HMX)、1,1"-二羟基-5,5"-联四唑二羟铵盐(TKX-50)、1,1-二氨基-2,2-二硝基乙烯(FOX-7)、黑索今(RDX)和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这5种高能组分的热分解放热峰温分别提前了1.8,40.4,4.9,6 ℃和8.8 ℃。基于Kissinger-Ozawa模型的热分解动力学计算显示,6%Fe@CNTs/HMX和6%Fe@CNTs/TKX-50的表观活化能各自降低了96.9~97.1 kJ·mol-1和11.2~11.9 kJ·mol-1;热力学和热安全性参数的理论计算表明,添加Fe@CNTs后,HMX和TKX-50仍处于热力学稳定状态;基于TG-MS结果进一步提出了Fe@CNTs对HMX和TKX-50两类高能物质可能的催化机理。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8-20 DOI: 10.11943/CJEM2024155
摘要:为探究隧道内甲烷蒸气云爆炸波的传播规律与特性,采用Ls-dyna软件中的CE/SE(时空守恒元和求解元)法建立隧道内甲烷空气预混爆炸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数值仿真展示了9.5%浓度燃爆波传播至不同位置的典型波形,分析了超压和温度的传播演化规律,探讨了不同浓度甲烷蒸气云爆炸条件下超压和热辐射对隧道内人员的杀伤效应。研究表明:燃爆压力波在隧道轴向可分为自由扩展、反射耗散、壁面加速和马赫传播四个阶段,而压力变化呈现碰壁跃升、反射衰减和稳定传播三种特征;在隧道径向表现为沿壁面做周期性反射传播,强度随甲烷的消耗逐渐递减。温度场的演化规律在隧道轴向表现为由爆炸中心向隧道出入口对称传播,温度峰值沿程衰减迅速;径向则表现为向隧道底部辐射,随着时间推移,截面温度逐渐趋于一致并缓慢降低。综合燃爆超压和热辐射的杀伤效应,5.0%浓度的甲烷燃爆致死范围为距爆源13.51 m,严重损害范围为13.51~23.51 m,中度损害范围为23.51~160 m;6.5%浓度的甲烷燃爆致死范围为距爆源16.46 m,严重损害范围为16.46~45.36 m,中度损害为范围45.36~160 m;9.5%浓度的甲烷燃爆致死范围为距爆源20.58 m,严重损害范围为20.58~160 m。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8-15 DOI: 10.11943/CJEM2024114
摘要:为了开发一种快速高效且绿色环保的二硝酰胺铵/吡嗪-1,4-二氧化物(ADN/PDO)共晶制备新途径并全面表征其性能,采用反应结晶法,以纯水作为溶剂,制备了ADN/PDO共晶,并采用光学显微镜(OP)、单晶X射线衍射(SXRD)以及粉末X射线衍射(PXRD)对共晶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ADN/PDO共晶晶体呈棱柱状,由ADN和PDO分子按摩尔比2∶1结合形成,室温下晶体密度为1.779 g·cm-3,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通过DSC测试和增重法对ADN/PDO共晶的热性能和吸湿性进行了表征,并使用NASA CEA对能量性能进行预测。研究表明,采用该方法制备的ADN/PDO共晶的熔点为113.3 ℃,比ADN提高了21.3 ℃,分解温度略高于ADN,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共晶的吸湿率仅为2.6%,大幅度降低了ADN(45%)的吸湿性。此外,共晶的理论比冲高达277.9 s,优于ADN(197.5 s),具有较高的能量。因此,反应结晶法实现了高能量低吸湿的ADN/PDO共晶高效制备,为进一步评估其应用性能奠定了基础。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6-04 DOI: 10.11943/CJEM2024092
摘要:中试含能材料废水含各类高浓度含氮化合物(氨氮(NH3-N)、亚硝酸盐(NO2-)、硝酸盐(NO3-)等)和有机污染物,是一类极难降解的废水。为实现对含能材料废水中含氮化合物的高效、定向去除,采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HFCVD)法制备的掺硼金刚石(BDD)电极对其进行电化学降解,重点研究了氯化钠和硫酸钠等电解质成分及浓度、修饰电极类型(如Cu/BDD、Ni/BD电极)及电解装置结构(单池、双池)对含氮化合物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能材料废水中添加0.1 M氯化钠电解质有助于提高NH3-N直接转化为氮气(N2)的选择性;采用Cu/BDD、Ni/BDD阴极可加速高价氮向NH3-N的转化过程;双电解池结构体系下,以Cu/BDD、Ni/BDD电极为阳极可以提高NH3-N转化为N2的降解速率。因此,采用金属修饰BDD电极为阳极的双电解池结构在添加0.1 M NaCl电解质情况下有望实现对宏量含能材料废水进行快速、高效、高选择性降解。
-
赵雅琦, 杨沙, 曹威, 郭伟, 宋清官, 段英良, 黄兵, 韩勇
优先出版日期:2024-05-15 DOI: 10.11943/CJEM2024052
摘要:为了获得HNS-IV(IV型六硝基菧)基高聚物粘结炸药的冲击起爆点火增长模型参数,采用炸药平面波加载冲击波的方法,冲击波经隔板衰减后作用到被测炸药上,使用光学多普勒测速技术获得被测炸药与LiF窗口的界面粒子速度曲线。一发试验的隔板上可同时放置多发不同厚度药片,通过调整隔板厚度改变输入压力,可以获得界面粒子速度的增长过程。同时,基于反向撞击法获得了被测炸药的未反应冲击绝热线,基于直径10mm圆筒试验获得了圆筒膨胀速度时间曲线,采用遗传算法拟合试验结果分别获得了未反应炸药和爆轰产物JWL状态方程参数。最后,采用点火增长模型对不同厚度炸药与LiF窗口的界面粒子速度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未反应炸药和爆轰产物状态方程参数曲线拟合相关性较高,获得的点火增长模型参数很好地模拟了冲击起爆试验结果,可以满足起爆传爆序列设计需要。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4-25 DOI: 10.11943/CJEM2023245
摘要:为认识侵彻多层靶过程中装药意外点火的潜在机理,提出了基于多层嵌套子弹及双向限位设计思路,建立了一种连续多次冲击加载下结构装药非线性放大效应实验方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分析了非线性响应放大的内在机制,开展了多脉冲加载下结构非线性响应对装药点火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实验方法能够针对装药进行灵活可控的多脉冲加载,加载应力峰值达百兆帕量级、脉宽达亚毫秒量级。一旦加载载荷的特征频率接近结构装药的固有频率,将产生结构非线性放大效应,装药应力幅值逐渐放大。在子弹速度、质量均相同的前提下,仅改变载荷频率,如果结构非线性响应发生放大,则PBX-3装药可能发生点火;反之则不会发生点火。可见,结构非线性放大效应是导致装药点火的一个重要因素。
-
程志鹏, 夏语, 罗一民, 马腾, 徐飞扬, 张宇, 吴星亮, 徐森
优先出版日期:2024-08-16 DOI: 10.11943/CJEM2024100
摘要:为探究三元活性金属燃料Al/B/Mg(ABM)和Al/B/MgH2(ABM-H)的燃烧特性,分别利用氧弹量热仪和哈特曼管研究样品的燃烧热与最小点火能,借助高速摄像系统与高速红外摄像系统研究火焰传播亚瞬态过程和温度场域时空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ABM、ABM-H的燃烧热值分别为34.1 MJ·kg-1和32.2 MJ·kg-1较纯Al的燃烧热值(29.8 MJ·kg-1)分别提高了14.4%和8.1%;ABM、ABM-H和Al的最小点火能量分别在160~170,100~110,20~30 mJ之间;质量浓度为625 g·m-3时,ABM和ABM-H较纯Al燃烧持续时间分别增加了65.5%和34.5%,火焰传播速度峰值分别提升了12.6%和23.0%。质量浓度在500 g·m-3条件下,ABM-H和ABM的火焰传播速度峰值均最大,分别为45.05 m·s-1和38.7 m·s-1,火焰表面最高温度峰值分别为1856 ℃和1717 ℃,ABM-H较ABM提高了7.6%,同时升温速率更快。可见,ABM和ABM-H配方在显著降低粉尘/空气混合物爆炸危险性的同时,燃烧性能明显提高,且ABM在燃烧热值和燃烧持续时间上表现出更好的热效应,ABM-H在最小点火能量、火焰传播速度和温度上升速率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反应活性。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5-22 DOI: 10.11943/CJEM2024027
摘要:研究采用小分子燃料1,4,7,10-四氮环十二烷与硝酸、高氯酸发生成盐反应,制备了C8H24N4(ClO4)4和C8H24N4(NO3)4∙2H2O两种应急储备的单质炸药。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差热分析、热重分析、EXPLO 5.0程序对目标产物的结构、热性能、爆轰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8H24N4(ClO4)4属正交晶系,Pcc2空间群,晶体密度为1.968 g∙cm-3; C8H24N4(NO3)4∙2H2O的晶体为二水合物,属单斜晶型,P21/n空间群,晶体密度为1.642 g∙cm-3。C8H24N4(NO3)4∙2H2O和C8H24N4(ClO4)4的热分解峰值温度及活化能分别为293.2、284.1 ℃和131.76、195.18 kJ·mol-1。C8H24N4(NO3)4∙2H2O和C8H24N4(ClO4)4表现出了较为优异的爆轰性能,其爆速、爆压分别可达8058、8680 m∙s-1和24.0、36.2 GPa。此外,C8H24N4(NO3)4∙2H2O和C8H24N4(ClO4)4的撞击感度分别为36、33 J,摩擦感度均大于360 N。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9-26 DOI: 10.11943/CJEM2024113
摘要:聚偏氟乙烯(PVDF)等氟聚物可有效抑制铝粉的团聚并提高铝粉的反应活性。但氟聚物与被氧化铝覆盖的Al颗粒表面之间亲和性较差,氟聚物直接包覆在Al表面对团聚的抑制效果并不理想。为增强氟聚物与铝粉间的相互作用,改善铝粉燃烧性能,研究采用微波辅助反应的方法得到了羟基化改性的PVDF-OH,利用溶剂/非溶剂法将PVDF-OH包覆在铝粉表面得到了Al@PVDF-OH复合燃料,并进一步制备了复合固体推进剂。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对PVDF-OH的分子结构与元素组成进行了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高速摄像机和氧弹量热仪等设备对Al@PVDF-OH复合燃料的微观结构组成及其燃烧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波辅助制备得到的PVDF-OH有着较高的羟基含量,微波功率240 W下处理1 min时制备得到的PVDF-OH最佳。Al@PVDF-OH复合燃料的燃烧性能优于包覆PVDF的Al@PVDF复合燃料与加热改性处理PVDF-OH(H)的Al@PVDF-OH(H)复合燃料,在PVDF-OH含量为15%时最佳。与纯Al相比,PVDF-OH含量为15%的Al@PVDF-OH复合燃料的燃烧热值由19140 kJ·kg-1增加到24912 kJ·kg-1;与AP混合后的燃烧测试结果表明,Al@PVDF-OH复合燃料燃烧性能相较于Al有明显改善,点火延迟时间由77 ms缩短至70 ms,燃速由195.7 mm·s-1提高到225.7 mm·s-1。基于Al@PVDF-OH复合燃料的固体推进剂与铝基固体推进剂相比,其燃烧热值由13281 kJ·kg-1增加到14020 kJ·kg-1;燃速由1.281 mm·s-1提高到1.915 mm·s-1,凝聚相燃烧产物D90由74.324 μm降至52.749 μm。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任海超, 贾宪振, 刘瑞鹏, 王昊, 孙晓宇, 张增明, 陶俊, 王晓峰
优先出版日期:2024-04-26 DOI: 10.11943/CJEM2023271
摘要:为了解强磁场辐射下三硝基甲苯(TNT)晶体性能的变化特性,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仪研究了磁场辐射(0,6 T)下TNT晶体形貌,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拉曼光谱分析了磁场辐射后TNT晶格的变化,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获得了磁场辐射下TNT的热分解特性。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了磁场辐射下(0,3,6 T和8 T)TNT的晶格常数、微观分布、力学性能和撞击感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TNT晶体受到6 T磁场辐射后,微观形貌由辐射前的鳞片针状结构转变为不规则的块状结构,热分解放热峰温度由289.6 ℃升高到304.1 ℃,但TNT的晶体相结构和晶格常数未发生明显改变。TNT晶格常数不受磁场辐射的影响,但磁场会改变TNT分子在晶体内部的分布。8 T磁场辐射能显著改善TNT晶体的延展性。通过比较最长引发键的占比,发现8 T磁场会增加TNT晶体的撞击感度。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4-26 DOI: 10.11943/CJEM2024043
摘要:立式混合机内桨叶的行星运动可有效促进物料不同组分间的分散循环和均质分布,故已应用于固体推进剂药浆的制备过程。然而,混合机内的复杂界面及其运动导致药浆内部的混合机理与流变特性难以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研究。针对层流流动下推进剂药浆与桨叶耦合过程,基于光滑粒子法(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 SPH),连续体被离散为若干携带物理量的守恒质点。结合Herschel-Bulkley(HB)本构模型,发展了适用于非牛顿流体状态下推进剂药浆混合过程的无网格方法。将数值模拟和实验进行对比,验证所提出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探究桨叶运动参量与功率消耗的相关性,分析了几何构型、转动模式对药浆混合均匀程度及叶轮扭矩负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若剪切速率指数n为0.47时,液体在非牛顿流动状态下,模拟结果相对文献实验结果的平均误差约为4.98%,故两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行星叶轮搅拌2.65 s后,其混合均匀性指数相比于中心、偏心叶轮依次提高了8.9%和7.3%。而雷诺数Re=1时,公转半径在0.11Dw~0.23Dw范围内,扭矩的最大增幅可达38.4%。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5-31 DOI: 10.11943/CJEM2024072
摘要:热传导系数作为炸药的重要热力学参数,显著影响炸药装药的点火响应特性。在未开展炸药热传导系数测定实验的情况下,为了快速有效确定一种新型炸药热传导系数,针对典型圆柱段装药结构,建立了轴对称热传导理论模型,获得混合炸药热传导方程的稳态解析解,提出了基于慢烤实验数据的混合炸药热传导系数计算方法。确定了新型不敏感炸药GOL-1(HMX/Al/AP/Binder)的热传导系数,典型烤燃条件下小尺寸装药结构点火响应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不同加热速率下装药中心温升曲线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均吻合较好,点火时刻装药中心位置温度和点火时间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偏差最大为2.27%和1.12%,表明GOL-1炸药热传导系数的有效性及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建立的热传导计算方法揭示了慢烤装药温度-时间曲线中包含的炸药导热特性及规律,相比体积加权方法和串/并联导热模型方法更适用于计算混合炸药热传导系数,在缺少新型炸药热传导系数测定实验数据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确定方法,为弹药热安全性设计与评估提供了炸药基础参数,推动安全弹药数字化设计与量化评估发展。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3-28 DOI: 10.11943/CJEM2024010
摘要:为研究JEO炸药(3-硝基-1,2,4-三唑-5-酮(NTO)/奥克托今(HMX)/添加剂)的烤燃响应特性,设计了炸药烤燃多点测温-测压实验系统,开展了5 ℃·min-1和2 ℃·min-1 2种升温速率下的JEO炸药烤燃实验,获得了点火时间、点火温度、不同位置处炸药的温度历程和装置内部的压力历程,分析了升温速率对JEO炸药烤燃温度、压力变化和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考虑压力对炸药热分解反应影响的炸药烤燃多相流物质输送模型,使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升温速率下JEO炸药的烤燃热分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JEO炸药热分解反应在相变前较为缓慢,相变后反应速率加快,炸药温度升高加快、压力呈指数增长,直至点火,JEO炸药的点火温度约为220 ℃,在本实验的约束条件下响应等级为爆燃,具有良好的热安全性;随着升温速率的降低,JEO炸药的点火时间变长,点火位置由装药边缘移向中心,反应剧烈程度增加;点火前的热分解过程中只有少部分炸药发生了反应,大部分炸药在点火后的燃烧阶段发生反应。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8-22 DOI: 10.11943/CJEM2024147
摘要:为了提高枪械击发点火系统的点火可靠性,研究以一种小口径步枪击发点火系统为研究对象,设计系统模拟试验装置,开展了系统点火性能和可靠性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拉格朗日-欧拉流固耦合方法(ALE)建立了击发点火系统的点火模型,并搭建了参数化仿真平台,以压力启动时间为点火输出性能表征参数,建立了枪械击发点火系统的点火可靠性分析模型。通过将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并模拟研究了击发点火系统结构和装配参数变化影响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枪械击发点火可靠性分析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误差为0.72%,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各因素均值变化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规律为:击针突出量>闭锁间隙>火台头部直径>底火壳厚度>底火装入深度>击针头部直径;标准差变化对系统可靠性影响较小。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枪械击发点火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提供参考。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3-26 DOI: 10.11943/CJEM2023269
摘要:含能材料的形貌及结构对其各项性能具有显著影响,为改善现有含能材料的固有性能,满足武器装备不同应用需求,含能材料的组装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相关工作,从单一组分含能材料通过组装直接影响结构从而调控其性能、多组分复合含能材料的组分及复合结构协同调控性能两个角度出发,综述了当前含能材料的组装方法及其对性能的调控效果,阐述了其它功能材料组装对含能材料的启示。当前,单一组分含能材料组装可以带来新的炸药形貌,多组分组装可以弥补现有性能调控的不足,实现能量及安全性能协同提升,但含能材料的组装发展还面临着组装方法单一、过程调控难、组装机制尚不明确、多组分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未来研究可以重点关注含能材料晶体组装理论完善、微介观表征技术发展及新组装技术探索三个角度。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8-20 DOI: 10.11943/CJEM2024124
摘要:熔铸炸药的凝固过程是其开发与生产的重要环节,凝固与装药质量对产品的爆轰性与安全性起着关键作用。基于国内外研究工作,从有限元仿真、凝固成型工艺以及在线检测方法3个方面系统论述了熔铸炸药凝固成型技术的发展。总结了有限元仿真在熔铸炸药浇铸和凝固过程中流场、温度场和应力场模拟方面的发展,阐述了凝固缺陷的形成以及不同工艺对凝固的作用行为,探讨了温度、应力应变、粘度以及内部结构等在线监测技术在熔铸炸药高质量精密成型技术中的应用。熔铸炸药装药仿真方法、凝固工艺优化以及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能够为凝固装备设计研发、凝固产品质量提升等提供重要理论和技术指导。未来,熔铸炸药装药凝固技术的发展需要在设备-物料模型构建、工艺设备安全、工艺条件精准控制、实时信息监控以及在线监测与自适应调控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应用。
-
优先出版日期:2024-09-03 DOI: 10.11943/CJEM2024093
摘要:含能材料是弹药毁伤的能量来源,直接影响弹药的打击范围与效能。随着现代武器系统对含能材料高能、高效、高安全性等战略需求的提高,含能材料的热学性能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含能材料的热学性能不仅直接影响含能材料的能量输出、控制和调节,更关系到安全运输、储存和使用。为了对含能材料的热学性能研究方法提供参考,研究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应用于含能材料的热学性能表征技术以及理论预测模型,涉及热分解反应机理分析、燃烧性能测试、爆轰性能评估、安全性能预测方面,分析对比了各表征技术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最后提出未来研究中实验表征技术还需向高度集成化、高时空分辨特性、小剂量无接触干扰、实时监测分析等方向发展;计算模拟研究则需根据含能材料实际生产情况进行标准数据库的共建共享,以期获得高精度、高效率性能预测模型。
-
摘要:
-
摘要:
-
2024,32(10):1014-1019, DOI: 10.11943/CJEM2024166
摘要:分子钙钛矿含能材料作为一种新概念单质含能材料,可通过改变其离子组分而调控性能,为设计适用不同领域的实用火炸药提供新途径。氯酸铵具有强氧化性而常用作氧化剂,但其高吸湿性极大限制其应用范围。研究通过混合氯酸钠、氨水和三乙烯二胺(dabco)后进行酸化,获得了新的分子钙钛矿含能材料(H2dabco)(NH4)(ClO3)3(简称DAC-4)。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DAC-4具有ABX3型钙钛矿结构,属于立方Pm
m空间群,晶体学密度为1.86 g·cm-3。DAC-4有较优异的理论爆轰性能,其爆热、爆速和爆压分别4.91 kJ·g-1、8.43 km·s-1和32.6 GPa。差热分析表明,DAC-4分解峰值温度为106 ℃,显著高于氯酸铵(75 ℃)。吸湿性实验表明,在相对湿度小于86%条件下存放近2个月,DAC-4基本不吸湿,最高增重仅0.18%,远低于氯酸铵(增重30%)。 -
2024,32(10):1020-1030, DOI: 10.11943/CJEM2024095
摘要:采用溶剂-反溶剂法,在二甲基亚砜(DMSO)-乙二醇(EG)体系中,以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EmimOAc)离子液体为添加剂,制备了平均粒径为9.35 μm的八面体环三亚甲基三硝胺晶体(O-RDX)。系统研究了溶剂体系、溶液浓度、结晶温度、添加剂、搅拌速率等结晶参数对RDX晶体生长行为的影响规律,发现过饱和度是决定RDX晶体生长方式的主要因素,随着过饱和度的逐渐减小,RDX晶体经历了粗糙生长-二维生长-螺旋生长的变化过程,RDX晶体形态由树枝状逐渐演化为八面体形状。与原料RDX相比,O-RDX的晶型未发生改变,为常用的α晶型;O-RDX晶体密度增加,内部缺陷减少;分解温度提高5 ℃;撞击感度和摩擦感度分别降低60%和50%。为揭示O-RDX的形成原因,采用附着能AE模型,分子动力学(MD)方法,预测了RDX在真空下和EmimOAc作用下的晶体模型。预测结果表明,真空条件下RDX具有6个重要的生长面:(1 1 1)、(2 0 0)、(1 0 2)、(0 2 0)、(2 1 0)、(0 2 1),EmimOAc则使RDX主要晶面的生长速率趋于一致,导致八面体RDX晶体的形成,理论模拟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171
- 172
- 173
- 174
- 175
- 176
-
2024,32(10):1031-1039, DOI: 10.11943/CJEM2024172
摘要:为了改善Al粉在混合炸药中的释能特性,综合微结构设计和Al颗粒表面改性优势,构筑了三维网状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CL-20)/Al@Co/硝化细菌纤维素(NBC)复合物。首先采用置换法在Al粉表面包覆Co,形成核壳结构Al@Co粒子;再利用模板法将Al@Co和CL-20沉积在NBC的三维网状结构中,得到三维网状CL-20/Al@Co/NBC复合物。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进行形貌结构表征,并通过热分析、感度和燃烧测试进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Al@Co粒子为Co在Al表面形成一层厚度约32 nm包覆层。CL-20/Al@Co/NBC复合物呈三维网状结构,与相应的NBC+CL-20+Al混合物及CL-20/Al/NBC复合物相比,Al的高温热分解峰温分别提前123.7 ℃和99.5 ℃,放热量分别增加5.93 kJ·g-1和4.50 kJ·g-1。且CL-20/Al@Co/NBC的点火延迟时间更短、燃烧速率更快;撞击感度(30 J)和摩擦感度(192 N)均有所降低。
-
2024,32(10):1040-1048, DOI: 10.11943/CJEM2023200
摘要:多晶型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在推进剂体系中因与添加剂接触或环境条件(温度或压力)改变,晶型易发生转变形成混合晶型,导致推进剂结构损伤,性能降低。为阻止溶剂与CL-20的接触,抑制CL-20晶型转变,研究将基于己二胺(HMDA)与邻苯二酚(CCh)氧化自聚合反应生成聚酚胺(PCHA)薄膜,采用水悬浮法在温和的条件下对CL-20炸药晶体进行表面修饰,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拉曼光谱仪(RAMAN)、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对表面改性颗粒的形貌结构、包覆物含量、热稳定性及其在乙二醇溶液中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HMDA与CCh在温和条件下可对CL-20晶体表面进行修饰,并形成一层致密的PCHA包覆层;溶解称重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得PCHA包覆物含量约为1%;PCHA包覆将晶型转变温度和热分解温度分别提升了16 ℃和7 ℃,通过Kissinger法计算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分解活化能Ea发现CL-20@PCHA的活化能较CL-20提高了约8 kJ·mol-1,热稳定性得到较大提升;XRD测试结果表明PCHA薄膜可以有效阻隔溶剂与CL-20的接触,减缓CL-20在溶剂中的溶解速率,可有效抑制CL-20的晶型转变。
-
2024,32(10):1049-1057, DOI: 10.11943/CJEM2024149
摘要:为了提高Al/KClO4烟火药的反应性能,减小点火器输出压力散差,采用原位置换法制备了核壳结构Al@TiO2含能粒子,并用湿混造粒的方法制备了Al@TiO2/KClO4烟火药。分别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差热-热重联用仪(TG-DSC)、量热仪研究了Al@TiO2/KClO4药剂的微观形貌、成分组成、热分解性能与燃烧性能。采用密闭爆发器分别测试了Al/KClO4及Al@TiO2/KClO4药剂的输出压力,并对输出压力均值和标准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原位置换法成功制备了核壳结构Al@TiO2复合颗粒,基于该颗粒制备的Al@TiO2/KClO4药剂表观活化能降低18%,燃烧热略低于Al/KClO4,TiO2壳层的存在提升了Al和KClO4的反应性能,Al@TiO2/KClO4药剂的输出压力标准差为0.13,较Al/KClO4药剂的输出压力标准差0.28显著降低。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2024,32(10):1058-1067, DOI: 10.11943/CJEM2024049
摘要:为了解决现有混合炸药用氧化剂高氯酸铵(AP)密度和有效氧含量低的问题,将密度和有效氧含量更高的氧化剂高氯酸钾(KP)与AP复合,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确定了AP/KP复合型氧化剂的最佳配比,使用物理混合法和溶剂蒸发法分别制备了新型AP/KP高密度高释氧复合型氧化剂,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发生仪(ICP)、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热分析仪(DSC-TG)对其元素组成、形貌、结构、成分和热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使用溶剂蒸发法制备的AP/KP复合型氧化剂的元素分布合理,粒度分布均匀;XRD晶型未发生变化,晶型较为完整;AP和KP的热分解峰温分解分别下降了11.25 ℃和13.87 ℃,更有利于热分解过程的进行。此外,将物理混合法和溶剂蒸发法制备的复合型氧化剂引入典型金属可燃剂Al粉中,对比研究了不同制备方法的样品和Al粉的点火和燃烧性能。结果表明,使用溶剂蒸发法制备的AP/KP复合型氧化剂和Al粉混合时燃烧热值达到12.228 MJ·kg-1,增压速率达到5.21 MPa·s-1,激光点火试验表明AP燃烧反应速率慢和KP点火困难的缺点均被大幅度改善。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2024,32(10):1068-1079, DOI: 10.11943/CJEM2024062
摘要:为了提升硼粉的点火燃烧性能,采用高能球磨与喷雾干燥相结合的技术制备了4种微纳米B-Fe-Bi2O3@AP/PVDF复合物,根据其高热值和高燃烧效率的特点将四种复合物命名为μBHHc、μBHCe、nBHHc及nBHCe,并对其形貌结构、热反应性、点火延迟、质量燃速和凝聚相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μBHHc和μBHCe复合物在氩气中最大热值达9.7 kJ·g-1,最高燃烧效率达66.2%;在氧气中最大热值达14.6 kJ·g-1,最高燃烧效率达93.3%,空气中氧化峰温在750~760 ℃之间。nBHHc和nBHCe复合物在氩气中最大热值达9.9 kJ·g-1,最高燃烧效率达68.9%;在氧气中最大热值达14.8 kJ·g-1,最高燃烧效率达97.2%,空气中氧化峰温在595~600 ℃之间。各类复合物的最高燃烧温度达1954~2011 ℃,其中nBHHc复合物的点火延迟最短(26 ms),且质量燃速最高(1.84 g·s-1);μBHCe复合物的点火延迟最长(39 ms),质量燃速也最低(0.80 g·s-1)。各类复合物燃烧产物主要由B2O3、B4C及少量未完全燃烧的硼组成,形貌包含5~10 μm的球体及10~20 μm的片状物质。
-
2024,32(10):1080-1090, DOI: 10.11943/CJEM2023219
摘要:为研究螺杆泵送和中深孔装药时伴随的高压作用对现场混装乳化炸药基质微观结构和热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仪、水溶性实验、热重与微商热重联用技术、Kissinger法和Ozawa法、Coats-Redfern法和Šatava法,对常压、高压环境下基质的微观结构、粒径分布、析晶含量、热分解过程、热分解反应活化能、热分解机理函数和速率方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常压到高压,基质内相液滴出现聚合、破乳、析晶现象,粒径由3.717 μm增大为4.474 μm,硝酸铵晶体的析出量由0.0530 g增大为0.0640 g,乳液体系均一性减弱;基质的平均热分解起始温度Tonset由157.4 ℃升高为184.0 ℃,平均一阶微商热重峰温Tp由262.6 ℃升高为281.8 ℃,平均质量损失平均速率由0.1454 %·s-1升高为0.1476 %·s-1,反应活化能由108.49 kJ·mol-1降低为84.74 kJ·mol-1,高压下蒸发破乳释放的游离水可能造成了Tonset与Tp上升,热分解反应更容易发生;Ozawa法计算的活化能随着转化率增大的变化趋势不同,热分解反应的机理函数从Valensi方程变为反Jander方程,其速率方程也发生了变化。高压作用促进了基质内相液滴聚合、破乳、析晶过程,降低了热分解反应发生的活化能,减弱了体系均一性、热稳定性。
-
2024,32(10):1091-1098, DOI: 10.11943/CJEM2024013
摘要:为研究炸药晶体粒径对高聚物粘结炸药(PBX)力学性能及界面增强效果的影响规律,以4种不同粒径HMX(160 µm,60 µm,25 µm和150 nm)为主体炸药,氟树脂为粘结剂,中性聚合物键合剂为界面增强剂,制备了8种HMX基PBX。采用压缩应力应变试验、巴西试验分别获得8种PBX在常温(20 ℃)和高温下(60 ℃)的压缩和拉伸力学性能,采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的三点弯曲模式获得储能模量和力学损耗因子,采用扫描电镜对PBX断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BX的压缩强度和拉伸强度随HMX粒径的减小而增大,纳米HMX在力学增强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20 ℃以纳米HMX为基的PBX-nano压缩强度和拉伸强度可分别达到61.3 MPa和5.7 MPa,较以160 µm HMX为基的PBX-L可分别提高73.1%和63.5%。添加中性聚合物键合剂后,不同粒径的HMX基PBX压缩力学强度和拉伸力学强度均得到提高,纳米HMX的增强效应尤其显著,PBX-nano-M在20 ℃和60 ℃下的拉伸强度分别可达10.4 MPa和5.8 MPa,较PBX-nano可分别提高82.6%和101.4%。当HMX平均粒径从百微米减小至百纳米,炸药件发生界面脱粘/损伤乃至断裂所需的断裂功越大,拉伸力学强度提升幅度越大。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2024,32(10):1099-1109, DOI: 10.11943/CJEM2024111
摘要:研究提出一种通过化学键键能差进行能量密度快速估算的方法,和一种利用拉普拉斯键级和分子片段键离解能相结合快速判断笼型结构稳定性的方法。通过穷举法构建了基于Noradamantane的所有富氮骨架及其435种硝基衍生物,应用上述计算方法筛选兼具高能量密度和稳定性的分子结构,并采用量子化学能量计算和过渡态反应势垒计算验证筛选结果的可靠性。计算发现了两种兼顾高能量密度和结构稳定性的硝基化合物,其爆热、爆速、爆压和金属加速能力的理论计算最大值分别达到7.77 kJ·g-1、10.1 km·s-1、47 GPa和1.14倍HMX的金属加速能力,且结构分解反应势垒≥96 kJ·mol-1。本研究所建立的含能分子能量密度和稳定性快速筛选方法,可为高能稳定的含能分子设计提供参考。
-
2024,32(10):1110-1117, DOI: 10.11943/CJEM2024117
摘要:为研究铝粉在爆轰环境中的燃烧特性,基于爆轰环境中铝粉燃烧模型,综合考虑了爆轰产物气体组分和爆轰环境体系温度对铝粉燃烧释能过程的影响,建立了爆轰环境中铝粉非等温燃烧模型,提出了包括铝粉燃烧过程、爆轰产物气体组分和爆轰环境体系温度在内的爆轰环境铝粉非等温燃烧控制方程,并通过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铝粉非等温燃烧模型控制方程的计算值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实验值的偏差在12%以内,验证了理论模型计算的准确性,获得了铝粉粒度和铝氧比对炸药中铝粉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
-
李思恒, 曲文刚, 赵凤起, 姜一帆, 张震, 张明, 张建侃, 刘鹤欣
2024,32(10):1118-1135, DOI: 10.11943/CJEM2024037
摘要:高氯酸铵(AP)作为固体推进剂中重要的氧化剂,其热分解性能直接影响固体推进剂的燃烧特性。使用燃烧催化剂能够降低AP的分解温度并提高其分解速率。研究总结了应用于AP热分解的纳米燃烧催化剂微观结构调控的不同手段,分析了晶面、缺陷和复合界面等微结构调控方式对其在AP热分解反应中催化活性和催化机理的影响,并探究能获得最佳催化性能的催化剂特征。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暴露晶面、元素掺杂和构建复合界面结构可以提高纳米金属氧化物燃烧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催化剂能通过暴露指定晶面实现催化活性的提升,元素掺杂能通过产生缺陷从而提升催化效果,构建复合界面结构能够利用界面效应调控催化位点的活性,从而有效提升催化性能。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催化剂在提升AP热分解性能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
2024年第32卷第10期 含能材料微结构设计、制备及性能
>专题导言
>含能快递
>观点
>制备与性能
>计算与模拟
>综述
-
-
-
-
-
-
-
推进剂
2021-2023 发表
-
发射药(2023年)
2021-2023 发表
-
安全毁伤
2021-2023 发表
-
火工品
2021-2023 发表
-
制备与性能
2021-2023 发表
-
晶体与显微分析
2020-2022 发表
-
化学推进剂
2021-2022 发表
-
-
-
-
-
-
-
热分解、安全性能与评价
2021-2022 发表
-
制备与性能——材料成型表征研究
2021-2022 发表
-
制备与性能——合成表征研究
2021-2022 发表
-
制备与性能——合成与性能研究
2021-2022 发表
-
-
-
-
推进与发射——推进剂构效关系
2021-2022 发表
-
推进与发射——推进材料制备与性能
2021-2022 发表
-
计算与模拟——结构约束下的材料结构与响应
2021-2022 发表
-
计算与模拟——材料结构演化
2021-2022 发表
-
计算与模拟——材料性能预测
2021-2022 发表
-
-
庆三八妇女节专辑-2021
2020 发表
-
-
-
-
-
-
-
- 观点
- 综述
- 含能快递
2024,32(10):1011-1013, DOI: 10.11943/CJEM2024226
摘要:
2024,32(3):232-234, DOI: 10.11943/CJEM2024068
摘要:
2024,32(2):3-8, DOI: 10.11943/CJEM2023272
摘要:
2023,31(9):859-861, DOI: 10.11943/CJEM2023188
摘要:
2023,31(6):527-530, DOI: 10.11943/CJEM2023098
摘要:
2019,27(12):981-983, DOI: 10.11943/CJEM2019181
摘要:
2019,27(11):894-896, DOI: 10.11943/CJEM2019157
摘要:
2019,27(9):717-719, DOI: 10.11943/CJEM2019098
摘要:
2019,27(6):445-447, DOI: 10.11943/CJEM2019065
摘要:
2019,27(4):270-273, DOI: 10.11943/CJEM2018343
摘要:
2019,27(4):266-269, DOI: 10.11943/CJEM2018367
摘要:
2020,28(5):366-368, DOI: 10.11943/CJEM2020067
摘要:
2020,28(7):588-590, DOI: 10.11943/CJEM2019306
摘要:
2021,29(11):1021-1024, DOI: 10.11943/CJEM2021256
摘要:
2021,29(10):885-887, DOI: 10.11943/CJEM2021227
摘要:
2021,29(8):689-693, DOI: 10.11943/CJEM2021156
摘要:
2021,29(7):581-583, DOI: 10.11943/CJEM2021020
摘要:
2021,29(4):269-271, DOI: 10.11943/CJEM2021096
摘要:
2021,29(1):2-6, DOI: 10.11943/CJEM2020164
摘要:
2022,30(9):874-876, DOI: 10.11943/CJEM2022204
摘要:
2022,30(4):291-293, DOI: 10.11943/CJEM2022063
摘要:
李思恒, 曲文刚, 赵凤起, 姜一帆, 张震, 张明, 张建侃, 刘鹤欣
2024,32(10):1118-1135, DOI: 10.11943/CJEM2024037
摘要:高氯酸铵(AP)作为固体推进剂中重要的氧化剂,其热分解性能直接影响固体推进剂的燃烧特性。使用燃烧催化剂能够降低AP的分解温度并提高其分解速率。研究总结了应用于AP热分解的纳米燃烧催化剂微观结构调控的不同手段,分析了晶面、缺陷和复合界面等微结构调控方式对其在AP热分解反应中催化活性和催化机理的影响,并探究能获得最佳催化性能的催化剂特征。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暴露晶面、元素掺杂和构建复合界面结构可以提高纳米金属氧化物燃烧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催化剂能通过暴露指定晶面实现催化活性的提升,元素掺杂能通过产生缺陷从而提升催化效果,构建复合界面结构能够利用界面效应调控催化位点的活性,从而有效提升催化性能。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催化剂在提升AP热分解性能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
2024,32(8):871-884, DOI: 10.11943/CJEM2024173
摘要:DIANP发射药作为一种新型发射药,具有能量高,爆温低,燃烧洁净性好,烟焰残渣少等特点。研究介绍了DIANP合成与材料特性,DIANP发射药配方及性能,DIANP发射药制备工艺、表面处理、装药应用和测试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DIANP发射药在燃烧分解机理和相互作用机制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应开展适用于DIANP发射药的温度系数控制技术研究、环境适应性研究和DIANP合成的绿色工艺研究;并认为DIANP发射药的改进需将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以此推进高能低烧蚀特征材料在行业内的发展。
2024,32(8):864-870, DOI: 10.11943/CJEM2024148
摘要:发射药作为枪炮武器发射与精准毁伤的功能单元,具有关键与核心技术地位。通过总结归纳发射药与装药技术的发展历程,系统分析其演化规律,从科学、技术、产品三个层次阐述了发射药与装药技术的研究现状和主要问题。同时从科学探索发现、技术创新发明进步、产品与武器装备应用等方面对发射药与装药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与展望,以期为发射药研究者、行业管理、制造企业提供参考,推动行业领域的发展。
2024,32(7):772-783, DOI: 10.11943/CJEM2024011
摘要:射击残留物(GSR)是枪支发射时的重要伴生产物,GSR的分析对涉枪案件的侦查与诉讼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GSR检验主要以底火产生的无机物为主,而忽视了来自于发射药中的有机射击残留物(OGSR)成分。由于环境中普遍存在金属颗粒,以及无重金属弹药的生产和应用,常规检测方法易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的问题,因此OGSR的痕量检测技术正在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痕量OGSR检测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拉曼光谱法、质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以及电化学法在OGSR检测中的优势以及局限性,介绍了化学计量学在OGSR痕量检测中的应用。其中,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OGSR的前处理简单,检出限低,灵敏度高。今后研究重点可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获得的大量数据,并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数据处理技术,构建具有快速分析识别OGSR样品的检测技术。
2024,32(7):761-771, DOI: 10.11943/CJEM2023262
摘要:含支化结构的聚叠氮缩水甘油醚(BGAP)含能黏合剂比线型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含能黏合剂具有更高的相对分子质量、更宽的官能度(f)调节范围、更高的生成热、更低的黏度等,能够提高复合固体推进剂的能量水平以及改进其工艺性能和力学性能,是叠氮黏合剂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如何可控调节官能度、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等重要结构参数,成为获得高质量BGAP含能黏合剂的关键。本文详细阐述了BGAP的一步裂解叠氮化法合成工艺并提出了可能的合成机理,介绍了BGAP的性能研究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望了BGAP的合成和性能研究发展方向,强调优化BGAP的后处理工艺、提高BGAP的制备能力以及加强BGAP的基础性能和应用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2024,32(6):660-671, DOI: 10.11943/CJEM2024088
摘要:含能材料的开发面临诸多挑战,传统“试错法”的研发模式会导致研发周期长,效率低。随着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数据驱动的研发模式为含能材料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多环含能化合物是当前含能材料学科的研究热点,其中氮杂多环骨架由于存在π电子的离域共振和较多的可修饰位点,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得到提高,同时能量基团的存在保证了分子的能量水平,使得能量与稳定性之间的固有矛盾得到很好的平衡。研究简要介绍了数据驱动开发新型含能材料的工作流程,概述了数据驱动方法用于氮杂多环含能化合物开发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数据驱动的方法用于新型含能材料的开发提出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考虑通过数据增强、治理等手段补充数据量,以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及泛化能力;可通过建立化学反应条件和合成路径筛选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分子的可合成性,从而加速新型氮杂多环含能化合物的开发。
2024,32(6):672-682, DOI: 10.11943/CJEM2024031
摘要:偶氮桥连富氮杂环含能化合物在含能材料领域应用广泛。传统构建偶氮桥连化合物通常采用氧化偶联法,存在安全风险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电化学合成方法由于其高效、可控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备受研究者青睐。本文围绕近年来呋咱、吡唑、三唑、四唑等偶氮桥连富氮杂环含能材料的电化学合成研究,介绍了电解质和电极等条件对反应的影响,总结了不同偶氮桥连富氮杂环含能化合物的电化学合成机理,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如采用电化学制备传统方法无法合成的含能分子,利用电化学方法实现氮-氮单键、碳-氮单键、分子内偶氮键等化学键的构建,和探索稠环以及连环等复杂含能材料的电化学合成以及电化学合成方法的工程化放大研究等,为电化学合成偶氮桥连富氮含能分子的研究和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含能材料提供参考。未来研究中可以通过电化学方法实现已知含能材料的绿色合成,并且定制化生产和开发传统有机合成方法无法制备的高性能新含能材料。
2024,32(5):554-569, DOI: 10.11943/CJEM2023239
摘要:固体推进剂界面作为固体发动机结构中力学性质相对薄弱的部分之一,明确其物化性质、损伤演化模式以及脱湿对推进剂结构完整性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研究内容。与实验相比,利用数值模拟能够快速、高效地研究各种界面体系下的不同物化性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从微观尺度分子动力学、细观尺度有限元数值仿真与宏观数值模拟角度出发,综述了复合固体推进剂多种界面力学性质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多尺度下复合固体推进剂界面数值模拟对固体推进剂工程设计的推动作用与目前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4,32(4):422-434, DOI: 10.11943/CJEM2023177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碳纳米材料的性能优势,本文总结了碳纳米材料对含能材料降感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典型碳纳米材料,如石墨、碳纳米管、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和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对降低含能材料撞击感度、冲击波感度和摩擦感度的作用,并探讨了不同碳纳米材料的降感机制。最后对碳纳米材料在该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优化碳纳米材料与含能材料的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深入理解碳纳米材料性质并进行功能化修饰、调控碳纳米材料与含能材料的界面相互作用以及进一步探究碳纳米材料的降感机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工作。
王哲君, 强洪夫, 王稼祥, 裴书帝, 李世奇, 耿挺京, 韩永恒
2024,32(4):435-464, DOI: 10.11943/CJEM2024014
摘要:从微观、细观、宏观尺度和跨尺度4个方面,对复合固体推进剂损伤行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重点综述了不同尺度下损伤的观测和表征方法、损伤阈值的确定方法、损伤演化模型的构建方法、损伤数值模拟方法及宏细观跨尺度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若干不足,展望了需进一步重点开展研究的方向:拓宽微观尺度上开展复合固体推进剂损伤行为数值模拟时考虑的影响因素的范围,并从多个方面加强与试验研究结论的验证;提高细观尺度上损伤观测试验的能力、损伤演化模型的表征水平和损伤数值模拟的计算精度;提高宏观尺度上损伤识别测试试验的检测精度、损伤阈值确定方法的精确性和损伤演化模型的预测能力;在形成微细宏观单一尺度上复合固体推进剂损伤行为研究的标准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推进剂损伤行为跨尺度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
2024,32(4):408-421, DOI: 10.11943/CJEM2023226
摘要:含能分子研发面临多重挑战,传统“试错法”效率低下,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的出现改变了研发模式。本综述回顾了含能分子设计的发展历程,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含能分子设计的研究现状,并概述了人工智能技术(AI)在性质预测、分子生成、合成路线和反应条件预测等多个设计环节的最新进展,讨论了当前含能分子设计模式与其他材料设计方法的差距,思考差距产生的原因,并对未来AI辅助含能分子设计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研究发现,AI在含能分子性能预测和分子生成等方面已经有了应用,但在合成路径规划和反应条件优化等环节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应用前景巨大。通过数据增强、迁移学习或高通量计算有望能够解决含能分子数据薄弱的问题;加强AI辅助含能分子合成路线与反应条件探索有望贯通“设计→评估→制备→验证”全流程自动化分子设计模式。AI辅助含能分子设计为提升含能分子设计水平提供新的可能性,有助提升含能分子研发效率。
2024,32(3):325-344, DOI: 10.11943/CJEM2023267
摘要:目前传统的间歇制备过程由于受制于宏观尺度难以对工艺参数、产物结构及性能实现精准调控,导致产物的均一性差,制备过程存在显著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实现含能材料的安全、可控和高效的制备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微反应器以其微型化、集成化、高度安全性和出色的传质传热效率等诸多优势,高度契合含能材料制备过程的需求。因此,微反应器技术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含能材料制备中崭露头角。本文介绍了微反应器在危险化工合成过程及含能材料制备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特别关注了其在单质含能材料和复合含能材料制备中的潜在应用,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强调了未来微反应器技术领域的发展需求包括规模化生产、三废处理及智能化平台建设等。
2024,32(3):312-324, DOI: 10.11943/CJEM2024017
摘要:含能材料广泛应用于兵器工业、航空航天及民用建设等领域。其合成过程复杂、危险性高,传统釜式反应工艺难以满足产品质量和过程安全控制的要求。微反应技术具有热质传递速率高和安全性好等优点,在含能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本文从微反应技术基本原理、含能化合物合成、含能颗粒材料制备和超声微反应器四方面展开综述,基于化学工程视角,阐释微化工技术在含能材料领域的应用特点。同时,总结并展望了技术领域的研究难点与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反应动力学/热力学、高黏/含固流体混合强化、反应放大与智能系统、三废处理及如何与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结合等问题。
2024,32(2):211-229, DOI: 10.11943/CJEM2023252
摘要: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药的实时状态,因此对装药状态进行监测是确保固体发动机结构完整性和使用可靠性的重要基础。本文从环境状态监测、化学状态监测、力学状态监测以及监测数据综合应用4个方面综述了相关的研究进展,指出了装药状态监测的必要性,多方面总结了装药状态监测取得的研究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并针对监测技术手段及监测数据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构想。分析认为,监测技术应聚焦在嵌入式传感器相容性技术、新理念传感技术以及长寿命技术等方面,监测数据应用方面应大力建设数据库、诊断和预测健康管理系统,以期借助有限元模型更新方法推动固体火箭发动机全寿命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
2024,32(1):102-115, DOI: 10.11943/CJEM2023128
摘要:综述了爆炸网络多点起爆技术和直列式多点起爆技术的发展,介绍了爆炸网络多点起爆技术的多点同步爆炸网络和多点逻辑爆炸网络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两者的优势及不足;对比了直列式多点起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了多点起爆点数、起爆方位参数对多点起爆系统性能的影响,指出了多点起爆技术未来研究方向:多点起爆精确控制方法研究,多点起爆装置模块化与集成化研究,低成本多点起爆技术研究,复杂环境下多点起爆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
王小龙, 巨荣辉, 张耀远, 吴芹, 史大昕, 陈康成, 黎汉生
2023,31(11):1173-1196, DOI: 10.11943/CJEM2022250
摘要:含能材料在国防以及民用等领域均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其中,热分解特性是直接关系到含能材料能否有效应用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明确含能材料的热分解行为及机理对进一步提高其热分解效率或抑制其不稳定分解至关重要。以3种典型含能材料:环四亚甲基四硝胺(HMX)、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和3,4-二硝基呋咱基氧化呋咱(DNTF)为研究对象,从关乎热分解特性的基础物化性质展开介绍,总结其相关热分解行为及机理,重点论述了影响其热分解特性的材料结构特征和添加剂类型。发现硝基脱除是热分解发生的关键步骤,而富含活性中心的金属元素材料和富含活泼基团的有机类材料易与硝基作用,能加快热分解过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则因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气体扩散能力也可起到促进分解的作用。以共晶、包覆、加入钝感剂为主的3种方法被广泛用于提高这3种含能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在热分解机理研究基础上,开展热分解促进剂和抑制剂的设计研发,这将有效推动含能材料热应用的创新发展,成为未来含能材料热分解特性的研究重点。
2023,31(11):1158-1172, DOI: 10.11943/CJEM2022103
摘要:稠环含能化合物由2个或2个以上的共用原子和1个化学键的环构成,具有较大π-π共轭结构,是一类热门的新型含能材料。含能稠环独特的多环共面结构和较大共轭体系,表现出良好的安定性,同时多个含氮杂环组成的共面结构还使得其具有较高的生成热、较大的环张力和优异的能量水平,能够在高性能和分子稳定性之间取得平衡。含氮桥头类稠环骨架以C—N键为共用键连接多个氮杂环,此类稠环大多具有良好的密度、稳定性和多个可修饰位点,是含能稠环领域中的一类新型含能骨架。本研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报道的氮桥头型含能稠环化合物的合成、爆轰性能和稳定性研究,为该类化合物后续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3,31(10):1059-1067, DOI: 10.11943/CJEM2022177
摘要:高精度计算水平下的量子化学数据对于含能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以及表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含能化合物量子化学数据库,收集含能化合物在高精度计算水平下的量子化学数据,既能够避免重复性的计算研究与资源消耗,也保证了数据质量以便进行深入分析及知识挖掘,进而获得可靠的含能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分析预测模型。本文总结并梳理近年来量子化学计算所获得的含能化合物关键性结构和性质数据种类、数据库与高通量虚拟筛选相结合的含能化合物分子设计进展;并从量子化学计算标准与数据模型的选择、数据库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等角度,对含能化合物量子化学计算数据库的设计与应用进行了展望,包括:(1)明确基准计算方法与性质预测模型以产生本领域专用性的数据;(2)建立开放共享的数据库以实现与高通量虚拟筛选相结合;(3)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实现查询、获取与知识挖掘,以期为含能化合物量子化学数据库的设计及实际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3,31(10):1068-1078, DOI: 10.11943/CJEM2023120
摘要:含能材料的球形化可以显著提升炸药晶体的加工及应用性能。基于目前国内外对典型含能材料球形化技术的相关研究,从结晶策略角度综述了球形单晶体、球形聚结晶体以及球形分支晶体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各球形产品的结晶工艺、球形化机理及降感效果。指出球形产品具有流动性好、堆密度高、感度低的特点,应用潜力巨大,建议结合晶体工程思维,建立各典型含能材料结晶基础数据库、强化在线过程监测、完善模型计算以及多学科交叉研究,为含能材料球形化结晶工艺精确调控和工业生产提供指导。
2023,31(10):1079-1087, DOI: 10.11943/CJEM2023165
摘要:武器弹药的安全问题十分重要,关乎装备的生存力和战斗力。弹药面对的复杂恶劣环境,对弹药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发展安全弹药是必由之路。弹药安全性主要取决于固有安全性和安全性增强技术。不敏感炸药是提高弹药固有安全性的关键途径,装药和结构增强与防护是提高弹药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为满足弹药高毁伤威力和安全性要求,需要从炸药的分子、晶体、混合体系等多尺度结构上平衡协调炸药高能量与不敏感之间的突出矛盾;装药结构、弹体弱链结构和防护增强等安全性增强技术可有效控制弹药装药意外点火和反应烈度及其演化,进一步提高弹药在异常环境及事故条件下的安全性。为此,提出了安全弹药系统设计思路与技术方法:加强不敏感炸药多尺度材料设计与性能调控基础,补齐装药结构与防护增强及装药异外点火反应控制短板,探索发展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
2023,31(9):917-930, DOI: 10.11943/CJEM2023008
摘要:AlH3是一种新兴的含能材料,与Al粉相比,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同时AlH3燃烧释放大量的氢气,能显著降低燃气平均分子量,可以用作火炸药的含能组分。但AlH3转晶过程极为危险,不稳定杂相分离困难,难以获得纯净的稳定相α-AlH3。制备AlH3配合物则可规避转晶的危险性,同时配合物保持了AlH3的结构单元,可以通过重结晶方法进行纯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AlH3配合物的合成方法、AlH3配合物的配位模式以及AlH3配合物的种类及应用,重点分析了叔胺、叔膦、醚和卡宾配体及不同配位结构对AlH3配合物的热化学性能的影响,展望了AlH3配合物的研究方向。
- PDF下载排行
- HTML阅读排行
- 摘要点击排行
- 五年引用排行
-
2024,32(2):3-8 DOI: 10.11943/CJEM2023272
-
2024,32(2):211-229 DOI: 10.11943/CJEM2023252
-
2024,32(1):102-115 DOI: 10.11943/CJEM2023128
-
2024,32(3):325-344 DOI: 10.11943/CJEM2023267
-
2024,32(3):232-234 DOI: 10.11943/CJEM2024068
-
2024,32(2):124-132 DOI: 10.11943/CJEM2023225
-
2024,32(3):312-324 DOI: 10.11943/CJEM2024017
-
2024,32(4):408-421 DOI: 10.11943/CJEM2023226
-
2024,32(3):298-311 DOI: 10.11943/CJEM2024018
-
乌布力艾散·麦麦提图尔荪, 周涛, 吴艳青, 侯晓, 周程哲
2024,32(2):133-141 DOI: 10.11943/CJEM2023220
-
2024,32(5):554-569 DOI: 10.11943/CJEM2023239
-
2024,32(2):162-174 DOI: 10.11943/CJEM2023248
-
2024,32(1):102-115 DOI: 10.11943/CJEM2023128
-
2024,32(2):211-229 DOI: 10.11943/CJEM2023252
-
2024,32(3):325-344 DOI: 10.11943/CJEM2023267
-
2024,32(7):726-736 DOI: 10.11943/CJEM2023196
-
2024,32(2):124-132 DOI: 10.11943/CJEM2023225
-
乌布力艾散·麦麦提图尔荪, 周涛, 吴艳青, 侯晓, 周程哲
2024,32(2):133-141 DOI: 10.11943/CJEM2023220
-
2024,32(6):601-607 DOI: 10.11943/CJEM2024028
-
2024,32(4):408-421 DOI: 10.11943/CJEM2023226
-
2024,32(2):3-8 DOI: 10.11943/CJEM2023272
-
2024,32(3):312-324 DOI: 10.11943/CJEM2024017
-
2024,32(2):175-182 DOI: 10.11943/CJEM2023232
-
2024,32(8):864-870 DOI: 10.11943/CJEM2024148
-
2024,32(2):193-203 DOI: 10.11943/CJEM2023224
-
2024,32(1):102-115DOI: 10.11943/CJEM2023128
-
2024,32(4):408-421DOI: 10.11943/CJEM2023226
-
2024,32(3):298-311DOI: 10.11943/CJEM2024018
-
2024,32(2):211-229DOI: 10.11943/CJEM2023252
-
2024,32(2):3-8DOI: 10.11943/CJEM2023272
-
2024,32(3):312-324DOI: 10.11943/CJEM2024017
-
2024,32(6):601-607DOI: 10.11943/CJEM2024028
-
2024,32(2):124-132DOI: 10.11943/CJEM2023225
-
2024,32(3):325-344DOI: 10.11943/CJEM2023267
-
2024,32(6):573-583DOI: 10.11943/CJEM2024055
-
乌布力艾散·麦麦提图尔荪, 周涛, 吴艳青, 侯晓, 周程哲
2024,32(2):133-141DOI: 10.11943/CJEM2023220
-
2024,32(4):377-386DOI: 10.11943/CJEM2023110
-
2024,32(2):162-174DOI: 10.11943/CJEM2023248
-
2024,32(3):232-234DOI: 10.11943/CJEM2024068
-
2024,27(1):79-88 DOI: 10.11943/CJEM2018055
-
2024,27(9):735-742 DOI: 10.11943/CJEM2019003
-
2024,27(9):773-778 DOI: 10.11943/CJEM2018365
-
2024,27(6):448-455 DOI: 10.11943/CJEM2018338
-
2024,27(8):708-716 DOI: 10.11943/CJEM2018302
-
2023,27(6):509-515 DOI: 10.11943/CJEM2018237
-
2024,27(6):501-508 DOI: 10.11943/CJEM2018206
-
2024,27(5):371-376 DOI: 10.11943/CJEM2018178
-
2024,27(5):417-425 DOI: 10.11943/CJEM2018147
-
2024,27(2):167-176 DOI: 10.11943/CJEM2018146
稿件在本刊官网发布后12个月的访问统计和5年引用次数的排行情况
- 2024/11/15 0:00:00 2024/11/20 17:01:10“党史微课” | 为何延安整风使全党达到空前的团结统一
- 2024/11/2 0:00:00 2024/11/20 17:01:10学习路上 | 继续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 习近平作出全面部署
- 2024/11/7 0:00:00 2024/11/20 17:01:10小编日记 D20:《含能材料》是如何开展同行评议的呢?
- 2024/10/24 0:00:00 2024/11/20 17:01:10小编日记 D19:投稿小TIP
- 2024/10/7 0:00:00 2024/11/20 17:01:10小编日记 D18:投稿《含能材料》要注意些什么呢?
- 2024/11/15 0:00:00 2024/11/20 17:01:10特邀专题 | 含能材料微结构设计 、制备及性能【2024 No.10】
- 2024/10/20 0:00:00 2024/11/20 17:01:10特邀专题 | 爆炸效应与安全防护【2024 No.9】
- 2024/9/8 0:00:00 2024/11/20 17:01:10特邀专题 | 发射药与装药设计【2024 No.8】
- 2024/9/5 0:00:00 2024/11/20 17:01:10EMF专题征稿 | 功能化分子组装含能材料
- 2024/7/16 0:00:00 2024/11/20 17:01:102025专题预告 | 高性能推进剂创制与应用
- 2024/11/15 0:00:00 2024/11/20 17:01:10含能材料的多尺度结构及其研究意义【2024 No.10】
- 2024/4/16 0:00:00 2024/11/20 17:01:10观点 | 含能材料通道式制备技术的发展思考【2024No.3】
- 2024/11/1 0:00:00 2024/11/20 17:01:10观点 | 软物质物理视角探究PBX的结构稳定性【2021No.1】
- 2024/10/13 0:00:00 2024/11/20 17:01:10含能材料与3D打印融合发展的思考【2022No.9】
- 2024/10/7 0:00:00 2024/11/20 17:01:10观点 | CL-20应用中抑制晶变和降低感度问题的思考【2021No.4】
- 2024/11/25 0:00:00 2024/11/20 17:01:10含能快递【2024 No.10】 NEW
- 2024/11/2 0:00:00 2024/11/20 17:01:10封面赏析四十三 | 莫尔材料
- 2024/10/24 0:00:00 2024/11/20 17:01:10含能快递【2024 No.9】
- 2024/10/20 0:00:00 2024/11/20 17:01:10第六届弹药安全技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固体推进剂安全技术研讨会会议通知
- 2024/10/2 0:00:00 2024/11/20 17:01:10封面赏析四十二 | 畴由光动
- 2024/3/12 0:00:00 2024/11/20 17:01:10固体推进剂智能制造和工艺安全研讨会征文通知(第一轮)
- 2024/11/7 0:00:00 2024/11/20 17:01:10“2023年火炸药技术学术年会”会议通知(第三轮)
- 2024/10/26 0:00:00 2024/11/20 17:01:10第十四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第二轮通知
- 2024/8/23 0:00:00 2024/11/20 17:01:10贯通表里,涵广精微——黄明、段晓惠编著《炸药晶态控制与表征》
- 2024/5/13 0:00:00 2024/11/20 17:01:10宏篇大作 独创体系 ——肖鹤鸣等著《量子炸药化学及其拓展》
- 2024/11/25 0:00:00 2024/11/20 17:01:10三维网络结构CL-20/Al@Co/NBC 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2024 No.10】 NEW
- 2024/10/24 0:00:00 2024/11/20 17:01:10爆炸荷载下背爆面柔性聚脲防护混凝土靶板的反直观行为
- 2024/9/15 0:00:00 2024/11/20 17:01:10含叠氮增塑剂AZDEGDN 发射药的制备和燃烧性能
- 2024/8/26 0:00:00 2024/11/20 17:01:10孔内空气间隔对有/无金属罩聚能装药定向侵彻效果的影响
- 2024/7/21 0:00:00 2024/11/20 17:01:10含四唑多环自组装含能化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能
- 2024/11/7 0:00:00 2024/11/20 17:01:10微波辅助Al@PVDF-OH复合燃料的制备及其燃烧性能
- 2024/11/2 0:00:00 2024/11/20 17:01:10含硝化甘油挥发物在固体表面的凝结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2024/11/2 0:00:00 2024/11/20 17:01:10爆炸荷载下背爆面柔性聚脲防护混凝土靶板的反直观行为
- 2024/10/20 0:00:00 2024/11/20 17:01:10弹击载荷下陶瓷‑UHMWPE复合结构厚度比对背面变形的影响分析
- 2024/10/7 0:00:00 2024/11/20 17:01:10基于拉剪加载试验的NEPE推进剂强度准则
- 2024/11/25 0:00:00 2024/11/20 17:01:10分明晓畅(108)爆炸推力实验测定与应用 NEW
- 2024/11/7 0:00:00 2024/11/20 17:01:10分明晓畅(107)爆炸推力
- 2024/10/24 0:00:00 2024/11/20 17:01:10分明晓畅(106)聚能效应的影响因素
- 2024/10/7 0:00:00 2024/11/20 17:01:10分明晓畅(105)聚能效应
- 2024/9/23 0:00:00 2024/11/20 17:01:10分明晓畅(104)爆炸破坏力实验测定
- 小编08
- 小编07
- 小编06
- 小编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