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诚 , 周彦水 , 霍欢 , 毕福强 , 王伯周 , 马亚南
2011, 19(3):243-246.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01
摘要:采用高锰酸钾/盐酸体系氧化氨基的方法获得了1-氯-1,1-二硝基-2-(N-氯脒基)乙烷,收率为70%,用核磁、红外、质谱、元素分析等方法对该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以二氯甲烷为溶剂制备出了其单晶,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晶体结构。结果表明,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2H2Cl2N4O4,相对分子质量为216.98,该晶体为正交晶系,属Pbcn空间群,晶体学参数为: a=0.9940(17) nm,b=1.0628(19) nm,c=1.4487(3) nm,V=1.5304(5) nm3,Z=8,Dc=1.883 g·cm-3,F(000)=864,R1=0.0325,ωR2=0.0784。该化合物的熔点为90 ℃,起始分解温度为136.6 ℃,较1,1-二氨基-2,2-二硝基乙烯(FOX-7)有大幅度下降,表明其热稳定性较FOX-7差。
2011, 19(3):247-251.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02
摘要:利用三唑类、咪唑类化合物以及乙二胺与二硝基脲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二硝基脲含能离子盐,采用IR、1H NMR、13C NMR、元素分析等手段对这些盐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乙二胺与二硝基脲形成二价盐,其它几种化合物形成二硝基脲的一价盐。热分析结果显示,二硝基脲成盐有效提高了其热稳定性,从热重曲线可以看出,乙二胺二硝基脲盐的起始失重温度为125 ℃(比二硝基脲高55 ℃),最大失重温度为165 ℃。探讨了溶剂、温度及反应时间对4-氨基三唑与二硝基脲成盐反应的影响,以乙腈为溶剂,10 ℃反应2 h,获得85%的收率。
2011, 19(3):252-257.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03
摘要:以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分别在95% HNO3和N2O5/HNO3体系下,直接硝解乌洛托品(HA)制备黑索今(RDX)。考察了离子液体用量和种类对硝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95% HNO3体系下,[Hmim]NO3具有最好的催化效果,离子液体用量与HA物质的量之比为1.5%,硝酸与HA的质量比为12:1,在-5~0 ℃下反应90 min,RDX的收率为75.9%,而在不加离子液体的条件下黑索今的收率为68.3%; 在N2O5/HNO3体系下,[Bmim]BF4的催化效果最好,离子液体用量与HA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硝酸与HA的质量比为9:1,HA与N2O5的质量比为2:1,在-5~0 ℃下反应60 min,RDX收率可达到85.4%,而在不加离子液体的条件下黑索今的收率为77.6%。可见离子液体对HA硝解生成RDX反应有明显的催化作用。
2011, 19(3):258-261.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04
摘要:丙烯酸偕二硝基丙酯(DNPA)与苯乙烯(St)在乙酸乙酯溶液中自由基共聚反应得到DNPA-St共聚物,利用红外光谱法测定了共聚物的组成,从而测得了丙烯酸偕二硝基丙酯与苯乙烯的竞聚率,采用FT-IR、1H NMR、DSC等方法研究了DNPA-St共聚物的结构和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用Fineman-Ross方法,求得丙烯酸偕二硝基丙酯和苯乙烯两单体的竞聚率分别为rDNPA=0.911,rSt = 0.038,DNPA和St共聚为非理想共聚,得到的产物均为无规共聚物; DNPA-St共聚物的玻璃化温度是63.3 ℃,热分解峰温为251.4 ℃,真空安定性好,与RDX和HMX相容,是较稳定的聚合物。
2011, 19(3):262-268.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05
摘要:以苯甲腈为原料,经肟化、重氮化、脱氮、环化及硝化五步反应合成了3,4-二(3′,5′-二硝基苯-1′-基)氧化呋咱; 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元素分析等手段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 探索了此化合物的氢的亲核取代(VNS)反应; 探讨了关键反应-氧化呋咱成环反应机理; 优化了肟化、氧化呋咱成环及硝化的反应条件;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等多种热分析手段研究了目标化合物的热分解机理。结果表明,氧化呋咱成环反应的最佳条件: Na2CO3为理论量的1.20倍,反应温度2~10 ℃,反应时间3 h,收率64.7%; 目标化合物的热分解首先发生在氧化呋咱环含配位氧的N—O键。
2011, 19(3):269-271.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06
摘要:以氨基胍硝酸盐为原料,重氮化后,调节反应溶液至弱碱性,加热分子内环化得到5-氨基四唑,并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质谱等方法,进行了结构表征。探讨了5-氨基四唑合成反应机理,考察了环化反应溶液酸碱性、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关键因素对反应的影响,获得适宜反应条件为: 重氮化反应pH=2~3、温度为20~30 ℃、时间为0.5 h,环化反应溶液pH=8~9,温度为85~90 ℃,反应3.5 h,5-氨基四唑的收率达77.2%。
郑伟 , 王江宁 , 谢波 , 宋秀铎 , 田军 , 袁志锋
2011, 19(3):272-275.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07
摘要:从物理化学性能、安全性能、燃烧性能和内弹道性能四个方面对含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的改性双基推进剂(CMDB)——CL-20/CMDB进行了研究。燃烧性能的测试表明,在6~20 MPa下,CL-20/CMDB较RDX/CMDB推进剂的燃速高2.5~8.94 mm·s-1,其压强指数为0.28(10~20 MPa); 物理化学性能测试表明,与RDX/CMDB推进剂相比,CL-20/CMDB推进剂具有更高的密度、爆热和比容,其密度、爆热和比容分别为1.76 g·cm-3、5034 J·g-1和658 L·kg-1; 安全性能测试表明,CL-20/CMDB与RDX/CMDB推进剂相比,其化学安定性相当,撞击感度较低,但摩擦感度较高,达到了100%。内弹道性能测试表明,CL-20/CMDB推进剂在Φ36发动机中的比冲可以达到2226.1 N·s·kg-1(227 s),比RDX/CMDB推进剂的比冲高15.1~39.4 N·s·kg-1。
郝海霞 , 裴庆 , 南宝江 , 张衡 , 肖立柏 , 赵凤起
2011, 19(3):276-281.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08
摘要:采用CO2激光点火的方法研究了双基推进剂SQ-2和RDX-CMDB推进剂在不同热流密度作用下的点火特性,探讨了RDX含量、Al粉和燃烧催化剂对RDX-CMDB推进剂点火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Q-2和RDX-CMDB推进剂(含Al粉的配方除外)的点火延迟时间随热流密度增加而递减,且热流密度较高时,点火延迟时间变化趋缓。RDX-CMDB推进剂中RDX含量、Al粉和催化剂对其点火延迟时间的影响与热流密度大小有关。在较低热流密度(51.5 W·cm-2)时,除Al粉使推进剂的点火延迟时间变长以外,其他组分对点火延迟时间的影响则不大; 在较高热流密度(102 W·cm-2和153 W·cm-2)时,试样的点火延迟时间随着RDX含量的增加而变长,Al粉和催化剂的加入对点火过程和点火延迟时间均有较大影响。
2011, 19(3):282-286.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09
摘要:采用动态力学分析仪(DMA)研究了3,4-二硝基呋咱基氧化呋咱(DNTF)与黑索今(RDX)不同配比对DNTF/RDX-CMDB(DFR)系列推进剂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获得了DFR系列推进剂的动态力学特征量。结果表明: DNTF与RDX不同配比对DFR系列推进剂高低温动态力学性能具有较大影响; DFR系列推进剂的动态力学过程除高温段的主转变(α转变)外,低温段有2个次级转变(β转变,记为β1和β2),且认为β1转变峰是DNTF的作用结果,RDX的加入不影响DNTF与硝化甘油(NG)、硝化棉(NC)侧基的相互作用; 含有DNTF的样品整个次级转变损耗峰强度比不含DNTF的样品(即RDX-CMDB)大,低温下抵抗外力的能力增加,塑性或韧性提高。
2011, 19(3):287-290.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10
摘要:为探究由不同配方、不同工艺组合制备而成的固体推进剂组合装药界面的力学性能,在一定温度下(20 ℃,50 ℃,-40 ℃),采用材料拉伸实验机测定了基于NC/NG/RDX改性双基推进剂体系的粒铸和浇铸推进剂配方及其组合药柱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并利用扫描电镜-能谱联合分析仪分析了断裂面的形貌及元素分布。结果表明: 由粒铸工艺制备的改性双基推进剂和由浇铸工艺制备的改性双基推进剂组合而成的推进剂组合药柱间界面的力学性能与浇铸推进剂接近,界面强度对组合装药整体力学性能的影响非常小,组合装药力学性能由力学性能相对较弱的一级推进剂决定; 另外,推进剂配方中所含的Al2O3在界面处形成堆积,其对组合药柱燃烧性能,尤其是过渡燃烧稳定性产生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1, 19(3):291-294.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11
摘要:采用浓度-时间比法研究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N100反应动力学,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得到反应级数和不同温度下反应速率常数,考察了反应速率变化对催化剂用量的依赖关系,并对过程中粘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HTPB/N100反应符合一级反应规律,活化能Ea=70.57 kJ·mol-1; 反应速率常数与催化剂用量成正相关; 建立反应体系的粘度-时间指数模型能准确反映过程中两者间的关系。
董军 , 赵省向 , 韩涛 , 甘孝贤 , 周文静 , 郑林 , 封雪松 , 王彩玲
2011, 19(3):295-298.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12
摘要:为了研究以3,3-双叠氮甲基氧杂环丁烷(BAMO)与3-叠氮甲基-3-甲基氧杂环丁烷(AMMO)为基合成的含能热塑性弹性体(ETPE,数均分子量在20000左右)作黏结剂对黑索今(RDX)-铝粉(Al)体系炸药造型粉感度的影响,对ETPE,RDX和Al粉三者的接触角进行了测定,由接触角结果计算出ETPE与RDX和Al粉之间的黏附功和铺展系数,采用扫描电镜分析了三种不同黏结-钝感体系炸药造型粉的形貌,并测试了其相应的机械感度。结果表明,在RDX-Al体系中ETPE能够较好地包覆在RDX颗粒表面,但是随ETPE用量的增加(从2%增加到5%),炸药体系的粘度增大,在撞击作用下容易产生热点,炸药造型粉的撞击感度也从0%增加到40%。因此,采用数均分子量为20000左右的ETPE在压装RDX-Al体系炸药中使用时,应控制ETPE用量不大于配方总量的5%。
2011, 19(3):299-304.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13
摘要:采用溶剂-非溶剂重结晶方法制备了超细六硝基茋(HNS-IV),研究了溶解溶剂、非溶剂、洗涤溶剂及干燥方式对HNS-IV粒径及形貌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对HNS-IV晶体的形貌、粒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较适宜的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解溶剂,H2O非溶剂,CH3OH洗涤溶剂; 较适宜的干燥方式为室温下真空干燥48 h。通过控制温度、溶剂用量、非溶剂用量、表面活性剂用量、干燥方式,可调节产品粒径,得到粒径为0.5~1.0 μm,晶貌较好的HNS-IV粉末。
2011, 19(3):305-309.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14
摘要:为了制备微球低感奥克托今(HMX)晶体,以工业HMX为原料,二甲基亚砜为溶剂,纯净水为非溶剂,采用气动喷雾细化制备了HMX炸药晶体。通过扫描电镜分析了细化后HMX的晶体形貌和粒径大小,用差示扫描量热(DSC)仪测定了产品的热稳定性,用12型撞击感度仪测定了撞击感度。结果表明: 在喷射压力为0.5 MPa、水温10 ℃、溶液浓度0.2 g·mL-1、水和溶液体积比为80/1、晶型控制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条件下制备出平均粒径为450 nm微球低感HMX炸药; 细化后产品热稳定性较细化前增加了1.0%; 细化后产品撞击感度较细化前降低了87%。
2011, 19(3):310-314.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15
摘要:针对液体灭火弹引战配合设计,研究液态灭火剂动态抛撒面积与炸高的关系。基于液体灭火弹引战配合优化中的工程需求,进行战斗部静态作用和模拟样弹动态抛撒试验,根据试验现象分析灭火剂静、动态作用及抛撒过程,在物理简化基础上,提出液体灭火弹动态抛撒区域工程计算的数学方法,通过不同炸高条件下液体抛撒面积的计算获得灭火剂动态抛撒面积与炸高的关系曲线,计算结果与实验吻合良好。
2011, 19(3):315-320.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16
摘要:为了研究泡沫铝材料对水下爆炸冲击波的衰减特性,将泡沫铝材料制成不同壁厚的泡沫铝壳,初步研究了泡沫铝壳对水下爆炸冲击波衰减的影响。利用水下压力测试系统,分别测试了裸太安(PETN)药柱和将PETN药柱分别放入壁厚为1.5, 2.5, 3.5 cm的泡沫铝壳中爆炸条件下,距药柱0.5 m处的冲击波时程压力。通过对数据分析,发现泡沫铝壳不仅可以消减爆炸冲击波峰值压力,而且可以有效地吸收冲击波比冲量和冲击波比能。同时,利用水下摄影系统记录了泡沫铝壳在爆炸载荷作用下变形、破碎和运动的过程。结果表明: 泡沫铝壳通过自身的压缩变形和破碎来消耗爆炸冲击波的能量,进而起到对水下爆炸冲击波的消减作用; 泡沫铝壳的壁厚对水下冲击波衰减的影响十分明显。
2011, 19(3):321-324.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17
摘要:采用高速分幅照相技术对炸药爆炸驱动不同壁厚抛撒装置的壳体变形、裂纹产生,液体射流形成及其发展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清晰的试验图像。对回收破片观察和统计分析,发现两种厚度壳体的破裂方式存在较大差别: 壳体厚度为3 mm时形成的破片面积较大,数量少,以长条形为主,而厚度为1.5 mm时破片面积较小,数量多。利用扫描电镜对破片断面进行分析,发现破片的形成主要由剪切断裂造成。试验结果表明,爆炸抛撒形成的射流破碎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射流整体喷射、界面紊乱及其膨胀破碎、小液滴形成。
2011, 19(3):325-329.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18
摘要:为获得高聚物黏结粉末橡胶等静压净成型技术(rubber isostatic pressing,RIP),研究了成型工艺对橡胶等静压成型件性能的影响,探索了橡胶等静压成型过程粉末的形变规律,并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 成型压力越大,初始相对装药密度越高,橡胶等静压成型越接近等静压成型; 成型压力160 MPa、初始相对装药密度62%时,橡胶等静压成型件的轴向密度差可以控制在0.4%,达到等静压成型密度波动控制范围,成型件外形尺寸规整,“象足”影响不明显,可实现复杂形状炸药件的近净成型,减少原材料损耗。
2011, 19(3):330-334.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19
摘要:采用最小自由能法计算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双基发射药燃烧生成游离碳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双基发射药配方中,DBP的含量对其燃烧生成游离碳有显著影响。该发射药的燃烧具有一个游离碳生成的DBP临界含量值,超过该临界值,游离碳的生成量将随着DBP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提高配方中的硝化甘油含量和降低燃烧平衡压力可使该临界值升高。在计算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双基发射药燃烧生成游离碳的DBP临界含量值与硝化甘油含量以及燃烧平衡压力之间的关系函数。
郑双 , 刘波 , 刘少武 , 王锋 , 张远波 , 于慧芳 , 韩冰 , 李达
2011, 19(3):335-338.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20
摘要:为了在不影响小口径武器装药性能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烧蚀,开展了新型有机硅降蚀剂的应用研究。通过密闭爆发器试验和5.8 mm内弹道试验,对比测试了新型有机硅降蚀剂装药与801#降蚀剂装药的静态燃烧性能和内弹道性能; 采用烧蚀管试验以及氧弹法对比测试了烧蚀性和燃烧完全性。试验结果表明: 加入5‰新型有机硅降蚀剂的装药与采用相同量801#降蚀剂的装药相比,前者烧蚀量降低了13.8%,具有明显的降烧蚀效果。采用新型有机硅降蚀剂装药性能稳定、燃烧完全性好,是一种适用于轻武器、具有低烧蚀特性的发射药装药。
2011, 19(3):339-342.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21
摘要:研究了以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定量分析ε-HNIW中β-晶体含量的方法。通过分析(α-,β-,γ-,ε-)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NIW)的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图,以300~270 cm-1区域的吸收峰为ε-HNIW晶型纯度检测的定量依据。配制一系列不同配比的(β-,ε-)HNIW混合物,经拉曼光谱分析后绘制工作曲线,在282.60 cm-1处,β-HNIW浓度与(β-,ε-)HNIW相对峰高成直线关系,相关系数R=0.9995,标准偏差SD=0.0158。
2011, 19(3):343-348.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22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火箭煤油的组成。在选用的分析条件下,共检测出159个峰,鉴定了其中的131个峰,鉴定出的组分占火箭煤油总量的80.37%。分析发现,火箭煤油中有约一半是双环环烷烃,其次是单环环烷烃和异构烷烃,正构烷烃、含氧化合物、烯烃、三环环烷烃和芳烃含量较少。双环环烷烃以烷基萘烷、烷基螺[5.5]十一烷和环烷基环己烷为主,分别占双环环烷烃的49.04%、19.28%和16.64%。单环环烷烃主要是烷基环己烷和烷基环戊烷,分别占单环环烷烃的66.62%和31.10%。
2011, 19(3):349-351.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23
摘要:建立了一种气相色谱测定钝感发射药中聚酯含量的分析方法。选用浓度为250 g·L-1的氢氧化钾溶液对聚酯进行降解处理,降解产物经色谱柱分离后,取一聚酯特征峰作为代表进行定量。聚酯含量在3~6 g·L-1时,峰面积与含量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 0.996,平均回收率为100.2%,相对标准偏差为1.51%。该方法重复性好,回收率高,适合于钝感发射药中聚酯含量测定。
2011, 19(3):352-360.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11.03.024
摘要:长期以来炸药爆轰机理得到了世界各国研究学者的关注,炸药爆轰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得到了重点研究,其中夹层装药的超压爆轰现象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着重介绍了夹层装药的超压爆轰现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主要从超压爆轰现象、理论模型、数值仿真、试验观测方法及其在聚能装药、爆炸压实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重点阐述了炸药超压爆轰过程的理论模型,并对超压爆轰作用过程的研究方法及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并给出了进一步开展夹层装药超压爆轰试验测试、理论模型研究工作的建议。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蜀ICP备10207813号-5
今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