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一种含超细片状铝粉的温压燃料配方试样及各项物化性能参数测试过程,结合测试结果综合分析了该燃料的含能水平及铝粉在爆炸过程中的能量释放效率以及燃料爆炸火球发展规律和爆炸冲击波形成、扩展过程。结果表明: 燃料的能量密度为16.11 MJ·kg-1,理论爆炸威力大于4.0倍TNT当量,在爆炸抛散过程中片状铝粉的能量释放速率和有效利用率较高,对冲击波能量贡献较大; 另外,燃料内相容性、贮存安定性和使用安全性良好,经过冲击试验和火炮的发射安全性考核,燃料抗过载能力大于1.7×105 m·s-2,满足高过载武器平台发射安全性要求。
摘要:介绍一种气体发生剂高压燃气驱动的高速液体喷洒装置,利用高速摄影和压力测试系统,研究了安装螺旋喷嘴的喷洒装置在不同装药量下的喷射初始速度和液体雾化射流的扩展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气体发生剂装药量大于50 g时,喷洒装置可快速形成稳定的喷雾锥,随着药量的加大,喷嘴的雾化效果也显著提高。并发现气/液界面的Rayleigh-Taylor(RT)不稳定性会对喷嘴的正常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摘要:分别使用标准JWL和Davis状态方程对炸药PBX-9502超压驱动飞片和球形聚心爆轰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对超压驱动飞片问题的模拟结果显示,采用标准JWL状态方程计算出的超压段压力、速度结果偏低,而采用Davis状态方程给出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较好。在球形聚心爆轰波的数值模拟中,分别使用Davis状态方程和JWL状态方程计算了LiF飞层的自由表面位移历史,发现在相同时间间隔(1.5 μs)内,用前者计算出的位移大于后者(约0.4 mm)。
摘要:对某含铝炸药进行了准静态和动态压缩实验,得到了不同初始密度的材料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 曲线表明,材料的压缩强度随初始密度及加载应变率的增大而增加; 初步建立了材料在不同初始密度、不同应变率下的本构模型,拟合曲线与实验曲线吻合较好,对该炸药不同密度下的力学行为特征和应变率效应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摘要:针对非均质炸药的冲击起爆过程,选择以微孔洞弹粘塑性塌缩形成的热点为主的热点形成机制,建立了PBX-9404炸药在冲击波作用下的细观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 由于空穴塌缩而发生点火,增长阶段是从内向外的表层燃烧和从外向内的颗粒燃烧。将得到的反应速率模型加入到一维流体动力学程序SSS中,采用遗传算法,建立非线性优化模型,确定了PBX-9404炸药反应速率方程中的参数。利用SSS程序模拟了一维情况下PBX-9404的冲击起爆行为。
摘要:利用高速转镜相机扫描照相技术测试了平面波透镜的输出波形,应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流体动力学程序ANSYS/LS-DYNA对实验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获得平面波透镜中爆轰波传播的物理图像及输出波形,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
摘要:在黑索今(RDX)/间苯二酚-甲醛树脂(RF)纳米结构复合含能材料制备的基础上,研究了RF气凝胶和RDX/RF纳米结构复合含能材料的孔结构,计算了含10%、30%、50%、70%、80% RDX的复合材料RDX/RF的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平均孔径,并对RF气凝胶和不同复合材料的吸附脱附等温线、中孔分布和微孔分布进行了比较。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对复合材料中RDX颗粒的晶粒度进行了研究,在34~38 nm之间。研究表明: RDX/RF复合材料的孔径在50 nm以下,随RDX含量的增加,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变小,平均孔径则变大; 通过RF气凝胶和RDX/RF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吸附脱附等温线、中孔、微孔分布以及中孔微分总孔体积、微孔微分总孔体积的变化比较,认为RDX的填充对气凝胶的中孔影响较大。
摘要:采用优化的工艺条件,制备了不同铝粉含量的纳米铝粉/聚苯乙烯(Al/PS)微胶囊,随着铝粉添加量的增加,铝粉的包覆率逐渐降低。纳米Al/PS微胶囊呈球形,表面光滑无明显缺陷,粒子与粒子之间分散性很好。对纳米铝粉复合前后的活性变化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纳米铝粉含量的纳米Al/PS微胶囊中的活性铝含量基本相同,未经贮存、自然条件下密闭贮存30 d及氧气罐中贮存30 d后,活性铝含量分别为76.07%,76.06%和74.81%,纳米铝粉被PS包覆后可长期保持活性。关键词:
摘要:以2,4,6-三氯-1,3,5-三嗪和水合肼为起始原料,经偶联、肼解、重氮化、氧化等反应合成4,4′,6,6′-四叠氮基偶氮-1,3,5-三嗪(TAAT)。采用DSC、IR、NMR、元素分析等对TAAT和中间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确定了它们的结构。DSC分析发现TAAT在198 ℃分解。研究表明采用氯气作氧化剂,在两相条件下进行反应可以94%的收率得到TAAT。而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作氧化剂收率仅为84%。提出了氧化反应的反应机理并推测了具体的反应历程。
摘要:以烯丙胺与乙二醛在温和条件下缩和得到了六烯丙基六氮杂异伍兹烷,用FTIR,1H NMR,13C NMR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所用合成方法比文献方法简单,收率达到37.1%。以此缩合产物作为硝化前体,采用硝-硫混酸为硝化剂试图合成出高能量密度化合物CL-20。
摘要:以聚丙烯腈(PAN)为原料,通过侧腈基与叠氮化钠(NaN3)和氯化铵(NH4Cl)反应生成四唑环的方法,合成了聚-5-乙烯四唑(PVT)。利用核磁共振(NMR)、红外光谱(IR)、元素分析对PVT进行了结构表征,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图谱、DSC-TG和感度测试等方法对其进行了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VT的热分解有两个显著的过程: 四唑环的热分解 (Td=239,274 ℃)和残余高分子的热分解(Td=369.9 ℃)。用 1.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得到PVT(含水)酸值为8.50 mmol·g-1,计算可知PVT的四唑含量可达96.92 mol%。
摘要:研究了氯化十二烷基苄基三甲基铵和18-冠-6为相转移催化剂时端羟基聚环氧氯丙烷(PECH)在聚环氧乙烷(PEG)和水为介质中的叠氮化反应,探讨了反应规律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 以PECH为介质,十二烷基苄基三甲基氯化铵(TMDA-1)为相转移催化剂的反应体系,可在15 h内使PECH叠氮化转化率达到97%以上,无主链断裂等副反应,是一条较为安全快速的制备叠氮粘合剂的方法。
摘要:以3,5-二氯吡啶为原料,通过甲氧化、硝化合成了重要中间体3-甲氧基-5-氯-2,6-二硝基吡啶,熔点115~117 ℃,总收率46%,并通过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对产品进行了表征。
摘要:以2,4,6-三硝基甲苯(TNT)为起始物,四丁基氯化铵为催化剂,在碱性条件下经高锰酸钾氧化合成得到了2,4,6-三硝基苯甲醛(TNBD),TNBD再与C60,N-甲基甘氨酸经1,3-偶极环加成反应制得目标物N-甲基-2-(2,4,6-三硝基苯基)吡咯烷[3′,4′:1,2][60]富勒烯(MTNPF),产率74.3%(以消耗的C60计); 经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谱等检测手段对MTNPF结构进行了表征,用STA 449C型综合热分析仪对MTNPF热稳定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MTNPF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空气中分解温度超过250 ℃。
摘要:为了研究表面活性剂在硝化反应中的作用,以间二甲苯为研究对象,在混酸硝化体系中,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种类、用量、表面活性剂存在时的混酸强度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硝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表面活性剂后,间二甲苯硝化的区域选择性和转化率明显提高,产物中的2,4-二甲基硝基苯与2,6-二甲基硝基苯的比例提高到11.8,转化率达到100%。
摘要:以乌洛托品为起始原料,合成了中间体3,7-二硝基-1,3,5,7-四氮杂双环[3,3,1]壬烷(DPT),然后以氧化镁、硝酸铵、硝酸为硝解体系,硝解DPT制备出HMX。结果表明: 在25 ℃的条件下,反应30 min,收率达60.1%,工艺条件温和,易于控制,反应废液容易处理。
盛涤伦 , 马凤娥 , 张裕峰 , 朱雅红 , 陈利魁 , 扬斌
摘要:制备了高氯酸·四氨·双(5-硝基四唑)合钴(Ⅲ)(BNCP)的单晶,用X-ray单晶面探衍射仪对其晶体进行了结构测定。证实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为: a=10.0149(11)Å; b=10.5387(11)Å; c =14.8241(16)Å。V=1479.2(3)Å3 , Z=4,DC=2.050 mg·mm-3,μ=1.421 mm-1,F(000)=928,并得到了BNCP的原子坐标、等效温度因子、键长、键角和扭转角等数据。根据测试参数,分析了BNCP的结构特点和分解机理。
摘要:采用一种新型的热稳定性量气测试系统“拉瓦”装置,在接近真空的密闭条件下对CL-20的全分解过程进行恒温实时监测。实验结果表明,CL-20全分解放出的气体量为628.5 mL·g-1; 在170~200 ℃范围内,分解深度为0%~50%范围内时,其反应机理函数符合成核和生长(n=1.5)的Avrami-Erofeyev方程; 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分别为Ea=174.1 kJ·mol-1 ,ln(A/ s-1)=42.34。
摘要:借助M(NTO)n·mH2O (M=La,Ce,Pr,Eu,Sm,Gd,n=3,m=7; M=Y,Yb,n=3,m=6; M=Dy,Tb,n=3,m=5; M=Nd,n=3,m=8)在水中的溶解焓ΔsolHθm、晶格焓ΔHθL、晶格能ΔUθL和标准生成焓ΔfHθm(Mn+,aq,∞)、ΔfHθm(Mn+,g)、ΔfHθm(H2O,g)、ΔfHθm(H2O,l)、ΔfHθm(NTO-,aq,∞)、ΔfHθm(NTO-,g)以及Mn+的水合焓ΔhHθm(Mn+)的文献数据,估算了NTO负一价离子的水合焓ΔhHθm(NTO-),结果显示,ΔhHθm(NTO-)=-(153.73±0.21) kJ·mol-1。
摘要:应用微热量热仪测定了斯蒂芬酸(TNR)在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不同浓度(b)时的溶解焓,用计算机拟合的方法求得计算该物质溶解焓(ΔsolH)的经验公式(ΔsolH=-14.392-988.6b+34.992b1/2)。由此得到了该物质的标准摩尔溶解焓(ΔsolHθm=-14.392 kJ·mol-1),并分别推导出了TNR的相对表观摩尔焓、相对偏摩尔焓以及配合物的稀释焓的经验公式。同时,对TNR溶液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热流对时间的曲线图,确定了该溶解反应的速率常数为1.632×10-3 s-1,反应级数为0.6158。
摘要:采用基于Total Lagrangian方法的三维粘弹性大变形增量本构关系,结合动态力学分析仪进行改性双基推进剂的性能测试,得到了自由装填式药柱贮存十年过程中的变形情况以及等效应力、应变值及分布。计算结果表明: 经过长期贮存后,药柱产生的轴向下沉量约为0.16 mm,药柱外径增大约0.04 mm,内径几乎不变。包覆层与药柱之间的应力约为11.8 kPa,不会造成脱粘。此外,计算得出此类自由装填式药柱长期贮存中达到变形平衡的时间大约为半年,可根据贮存半年后药柱的变形量推算长期贮存后装药的变形情况。
摘要:利用中止燃烧装置,对单基药、双基药、太根药及硝胺药等不同种类发射药进行常规方式和等离子体点火的比较研究。燃烧中止后,回收得到残存发射药。对这些回收发射药表面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以检测发射药表面由于等离子体带来的金属含量。15/19单基药和硝胺药表面的Cu沉积很少; 沉积在太根药样品表面的Cu元素,经估算后其含量约为Pb元素的20%左右; 而等离子体点火双芳-3的XRF谱图中,Cu元素所处的峰的强度明显增强,经估算后其含量约为Pb元素的50%左右。Cu元素在不同配方发射药表面沉积的相对含量与金属蒸汽罩模型的观点存在不一致。试验结果表明: 与常规点火方式相比,等离子体点火燃烧中止后回收得到的发射药表面有金属Cu离子或原子沉积。Cu在发射药表面沉积的相对含量与等离子体发射药能量转移方式、发射药的配方及燃烧状况相关。
摘要:实验模拟了单基火药与弹底的高速撞击,运用泰勒理论计算了单基火药的动态屈服应力。结果显示: 单基药的动态屈服应力高于静态屈服应力。单基药的撞击速度在40 m·s-1左右时,药粒开始变形; 撞击速度达到190 m·s-1以上时,药粒将被撞碎; 随贮存时间的增长,单基药的力学性能变差。
摘要:为了缩短阿贝尔安定性试验周期,降低硝酸酯生产线上危险品的在制量,以硝化甘油基的混合硝酸酯及其相应的含能粘合剂为试样,通过试验温度对比实验,研究了试验温度对安定性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对于硝化甘油基混合硝酸酯及含能粘合剂,30 min/72 ℃、15 min/80 ℃及12 min/82 ℃三个安定性测试方法是一致的。而且15 min/80 ℃、12 min/82 ℃的试验方法相对于30 min/72 ℃的试验方法可以大大缩短试验周期,提高分析速度。
摘要:利用普朗特边界层微分方程,根据爆炸成烟烟幕云团的自身运动特点,通过在不同条件下的假设,建立了贴地面的烟幕云团的边界层流动数学模型,以及快速成烟膨胀模型,并用实验分析模型。研究认为,在爆炸成烟烟幕云团形成初期,其流动特征为湍流,空气阻力是烟幕云团膨胀运动速度迅速衰减的主要原因。
摘要:依据GJB5309.1~.38中钢块凹痕试验的方法,测试了以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NIW)为输出装药的电雷管(Φ3.85 mm)的输出威力。在相同装药条件下,与以HMX为输出装药的电雷管相比,其输出威力提高了10%以上,极限起爆药药量减少表明HNIW可以作为雷管进一步小型化的可选药剂。
摘要:针对粉体炸药物料计量装置存在的“物料结拱”、“出料不均匀”等主要问题,分析了物料加料过程装置机械结构对精度的影响,采用改进料斗结构、破拱装置、变径螺旋输送,使物料输送流畅、均匀,提高了计量精度。结合物料特性从料仓中气压的稳定性、物料压力的变化等方面分析了机械结构对系统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粉体物料自动控制计量装置系统动态计量精度高于±1%,可以满足火化工生产在线计量要求。
摘要:This work presents various aspect of properties of 3,6-bis-(3,5-dinitro-1,2,4-triazolyl)-1,2,4,5-triazine or BDTT, that has not been synthesized yet, as a novel energetic heterocyclic compound. Crystal density, condensed phase heat of formation, detonation temperature, impact sensitivity, shock sensitivity based on small-scale gap test, adiabatic exponent and heat of detonation as well as detonation pressure and velocity that are important properties for explosive users are investigated. It is shown that sensitivity of BDTT as a high performance explosive is less than HMX and RDX. Moreover, high oxygen content of BDTT can introduce it as suitable oxidizer to use in solid propellants.
摘要:
摘要: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蜀ICP备10207813号-5
今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