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3(10):1138-1154. DOI: 10.11943/CJEM2025142
摘要:为探究圆柱形装药在内部爆炸工况下的荷载分布规律,采用LS-DYNA显式动力学软件建立了16个封闭房间内部爆炸冲击波传播数值模型,以壁面峰值反射超压和峰值反射冲量为评价指标,系统分析了装药长径比(L/D=1~5)、起爆位置(首部、中心、尾部)及装药朝向对爆炸荷载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长径比(L/D)影响最为显著,当L/D从1增至5时,反射超压比从37.5%~1287.9%降至25.5%~356.7%,反射冲量比从88.7%~235.3%降至76.5%~132.8%。起爆位置仅在特定区域内对爆炸荷载影响显著,最大超压比和冲量比可高达2173.3%和328.0%。装药朝向对爆炸荷载的影响随L/D和入射角增大而减弱:当L/D为1时,最大反射超压比和冲量比分别为1287.9%和235.3%;而当L/D为5时,二者分别降至356.8%和132.7%。内部爆炸荷载分布的影响因素按大小排列依次为:长径比(L/D)、装药朝向、起爆位置。
2025, 33(10):1155-1164. DOI: 10.11943/CJEM2025164
摘要:为了研究炸药造型粉在双向压制成型过程中的变形行为、药柱的压力和密度分布规律,运用ANSYS APDL参数化设计语言建立了一个考虑造型粉粒径分布的随机填充模型,并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有限元方法,仿真计算了造型粉双向动态压制成型的过程。结果表明:该模型对造型粉双向压制过程模拟效果良好,各比压下试验和仿真结果最大误差仅为2.044%。双向压制的致密度高于单向压制,且低压区提升更显著。药柱轴向压力、密度分布为两端大、中间小,径向分布为两侧小、中间大;径向压力差值≤6 MPa,轴向66%差值>6 MPa(最大26.8 MPa),可见径向密度分布影响较小。压制中造型粉主要沿轴向变形,造型粉转动且由规则形状变为不规则,与冲头和模具接触部分平整,造型粉间基本无空隙。
2025, 33(10):1165-1175. DOI: 10.11943/CJEM2025148
摘要:为了研究Ti/B/PTFE活性材料的释能特性,设计制备了具有高释能效率的Ti/B/PTFE活性材料,开展了燃烧热测试,动态力学性能实验和弹道枪实验。采用氧弹量热仪和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装置,获得了Ti/B/PTFE活性材料的燃烧热和动态力学性能。通过密闭罐体冲击释能实验,分析了PTFE含量以及环境气氛对Ti/B/PTFE活性材料释能特性的影响。根据密闭罐体压力曲线,计算了Ti/B/PTFE活性材料不同工况条件下的能量释放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0%和15%PTFE含量的Ti/B/PTFE活性材料燃烧热分别为26.15 kJ·g-1和26.47 kJ·g-1,明显高于传统活性材料Al/PTFE的13.89 kJ·g-1。Ti/B/PTFE活性材料具有应变率效应,随着应变率的增加,10%PTFE试样屈服强度从28.3 MPa提高到34.2 MPa。而15%PTFE试样屈服强度从47.1 MPa提高到51.1 MPa。Ti/B/PTFE活性材料在密闭容器中冲击释能过程可分为材料破坏、热点形成、燃烧释能和泄压四个阶段。Ti/B/PTFE活性材料能量释放效率依赖于冲击速度,随着冲击速度增加,能量释放效率显著提高。由于活性元素与空气中氧气发生了氧化反应,相比惰性气氛条件,Ti/B/PTFE活性材料在空气环境下释能更为剧烈。研究显示,Ti/B/PTFE活性材料具备高释能特性,能量释放效率受冲击速度调控,在有氧环境中与氧气剧烈反应,可有效提升其毁伤能力。
2025, 33(10):1177-1191. DOI: 10.11943/CJEM2025092
摘要:多点爆炸产生的多个冲击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叠加、汇聚,当多点爆炸发生在容器内部时,还会受到容器内壁反射的影响,传播历程复杂。为探索壳体内部多点爆炸的流场特性及其关键影响因素,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二维的平面应变模型对圆柱壳内部多点爆炸的爆炸流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壳体内部多点爆炸的流场演化具有周期性。当爆炸点数量为2时,圆环内壁附近观测点的反射波压力较中心单点爆炸显著提升,尤其当爆炸点距环心距离为0.6倍圆环半径时,该压力值可达中心单点爆炸的4.58倍。爆炸点数量取2和3时,冲击波耦合对圆环的变形存在增强效果,但随着爆炸点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圆环的径向位移会逐渐减小。在保持炸药总质量不变且爆炸点距环心0.2~0.8倍圆环半径范围内,爆炸点数量为2的工况对圆环造成的结构变形最为显著。
2025, 33(10):1192-1200. DOI: 10.11943/CJEM2025170
摘要:为建立准确、高效的1,3,5-三氯-2,4,6-三硝基苯(TCTNB)纯度质量控制标准,系统对比了经典酸碱滴定法与新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综合性能。酸碱滴定法通过氢氧化钠水解TCTNB后返滴定过量碱进行定量;HPLC采用低毒性甲醇替代传统有毒溶剂,通过C18色谱柱实现了目标物与杂质的基线分离。实验结果表明,酸碱滴定法操作繁琐(单次检测耗时5.9 h),且准确度严重不足,其测定均值(93.89%)较样品标称值存在高达-6.05%的系统性负偏差。相比之下,HPLC分析效率更高(单次耗时3.2 h),精密度良好(相对标准偏差<0.30%,n=6),测定均值(99.82%)与标称值(99.94%)高度吻合,展现出卓越的准确性。滴定法因水解后溶液颜色深导致终点判断主观误差大,且水解反应不完全或存在干扰性副反应是造成系统性负偏差的根本原因。HPLC凭借其优异的分离选择性和检测稳定性,有效克服了上述缺陷,在准确度、精密度、效率及绿色安全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滴定法。
李正羲 , 武志翔 , 沈金朋 , 傅卓江 , 李唯一 , 黄字文 , 曹芸彬 , 尚丽平 , 邓琥
2025, 33(10):1201-1209. DOI: 10.11943/CJEM2025078
摘要:为了深入探究单基发射药的燃烧性能,基于激光漫反射光谱测量原理,搭建了发射药燃烧性能多参量测量系统,对单基发射药以及双基发射药进行了燃烧参量的测量,获得了两者的燃烧光谱以及燃烧速度。结果表明:单基发射药在250~500 nm波段观测到OH*(313.9 nm),CO2*(462.3 nm)和CHO*(421.7 nm)等基团的发射峰,主要归因于燃烧过程中火焰区存在的上述活性中间体。在500~780 nm波段存在明显的Na*(588.7 nm),K*(766.8 nm),Ca*(554.6 nm)的发射峰,分析其来自硝化棉中残留的木质素。与图像法和靶线法燃速测量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激光漫反射光谱测量方法测得的燃速与其基本吻合,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4.17%和9.97%。经双基发射药燃烧参量测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双基发射药的燃烧速度及燃烧光谱同步测量,实现了对发射药燃烧速度的非接触、无损伤测量。
2025, 33(10):1210-1217. DOI: 10.11943/CJEM2025044
摘要:类胡萝卜素具有优异的自由基捕获能力和较低的生物毒性,为探究其作为推进剂安定剂的应用潜力,采用差热分析法、甲基紫试纸试验、等温热失重法、真空安定性试验和绝热加速量热法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虾青素4种典型类胡萝卜素对硝化棉和吸收药体系的安定作用。结果表明,4种类胡萝卜素均可显著增强硝化棉及吸收药的热稳定性,其安定效果优于传统安定剂。其中,虾青素使硝化棉的甲基紫试纸变色时间延长40 min,热失重率降低17.90%,绝热分解最高温升速率降低0.134 ℃·min-1,单位质量释放的气体压力减少12.0 kPa;使吸收药的甲基紫试纸变色时间延长34 min,热失重率降低14.18%,表现出最优异的性能。结合自由基清除能力测试和中间体结构分析对类胡萝卜素的安定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类胡萝卜素能够高效捕获氮氧自由基,当浓度达到8 mmol∙L-1时,其清除率接近90%,有效抑制了硝化棉和吸收药的自催化分解过程;同时,其生成的二次衍生物不含亚硝胺基团,显著降低了毒性风险。
曹赫 , 余万千 , 肖有才 , 范晨阳 , 王志军 , 孙毅
2025, 33(10):1218-1227. DOI: 10.11943/CJEM2025035
摘要:在弹-引信结合状态下,意外刺激引发的引信输出压力对弹药安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针对引信烤燃环境下输出压力难以表征的问题,利用应变式压杆传感器获取引信烤燃输出压力,用于引信烤燃试验,建立了引信传爆药烤燃热传导模型、Arrhenius模型和点火反应模型,分析引信烤燃响应特征及输出压力大小。基于BP神经网络反演获取引信传爆药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利用多岛遗传算法确定引信传爆药点火反应方程状态参数。通过Workbench平台使用Fluent与LS-DYNA软件进行联合仿真,对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引信烤燃响应特性进行分析,实现对引信烤燃从热反应到点火反应的全过程数值模拟预测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加热速率越慢,点火区域越接近装药中心区域,烤燃响应反应越剧烈。
唐乐 , 胡辰辰 , 马艺宁 , 曹润铎 , 白萃萃 , 戚晋中
2025, 33(10):1228-1254. DOI: 10.11943/CJEM2025188
摘要:对4类爆炸物现场快速检测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光谱分析技术、离子迁移谱技术、化学传感技术)的研究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总结其适用对象、优点和局限性,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中,气质联用技术(GC-MS)灵敏度高,适用于易挥发且热稳定炸药;液质联用技术(LC-MS)操作条件苛刻,但适用于大多数无机、有机炸药。光谱分析技术中,拉曼光谱(Raman)取样量小、操作简单,但对高感度炸药存在爆炸风险;太赫兹光谱(THz)安全性高、穿透性强,但易受环境影响,适用于具有特征吸收峰炸药。离子迁移谱技术(IMS)检测限低、响应快,但难兼顾分辨率与灵敏度,只适用于易挥发炸药。化学传感技术中,荧光探针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视化,但抗干扰弱且操作复杂,化学比色法简便廉价、响应快,但易受干扰且大部分受限于可见光,两者皆仅适用于特定爆炸物。通过分析比较现有技术,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应聚焦于多技术融合、设备小型化、抗干扰能力提升及多目标检测能力优化等方面,以提升检测方法的抗干扰、多目标现场快检与智能化水平,为完善爆炸物现场检测技术、确保安全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蜀ICP备10207813号-5
今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