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 刊 20 周 年 ♦ 我与含能材料
百尺竿头更千丈
欧育湘
欣逢《含能材料》创刊20周年及出版100期庆典,谨致最热情和最诚挚的祝贺!祝它以更加结实的步伐,走向更加卓有成效的明天!百尺竿头更千丈!
《含能材料》经编辑部同仁及广大读者、作者20载的辛勤耕耘,已成长为学界一杂枝繁叶茂、百花竞放的奇葩,深得读者钟爱,也承载和寄托了读者太多的希望和期盼!
我是《含能材料》的忠实读者,它每期发表的论文,我都会过目。有的浏览,有的细读,其中不少佳作让我领略了含能材料的精髓,带我步入含能材料的精彩世界,受益良多。本人的一些论著,有的内容和数据即引自《含能材料》所刊论文,有的思路则受到有关论文的启迪。所以,我至今对刊物的编者和作者满怀感激之情。更令人高兴的是,今天的《含能材料》不仅享誉国内,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我虽己退休有年,疏于阅读,但浏览每期的《含能材料》,仍是我退休生活中的一爱。
自《含能材料》诞生以来,我有很多年担任刊物的编委和审稿人,因而与编辑部同仁多有交往,深感他(她)们学风严谨,工作认真细致,业务水平上乘,态度可人。他(她)们对每一篇发表的论文,从内容、文字、结构、图表、版面及标淮化等诸多方面,都倾住了太多的心血,且刊物经多次改版和扩容,每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编辑们精益求精的作风,我常引为榜样而自勉。而且,我与《含能材料》长期和谐而愉快的合作,是我珍藏在心里的一份可贵的友谊和回忆,因为这是我们共同成长的历程。
最后,再一次向《含能材料》祝贺,愿它蒸蒸日上,日新又新!
二十年
花平寰
二十年,路漫漫,一切都变。二十年,一瞬间,如同昨天。93年,化材所,蓬勃发展,领导想,群众盼,要办新刊。邀专家,请编委,健全组织,买电脑,学五笔,方正排版。收题词,谈印刷,写发刊词,索刊号,要条码,申请创刊。老主任,董海山,全面指导,王艳秀,管运作,勇挑重担。唐姿文、张桂弘,还有于燕,认真学,踏实干,敬业熟练。老常青,小姜梅,英文把关,131,126,也来参战。大协作,情报室,还有所办。阮庆云、高学芳,都有贡献。……专家审,作者校,保证质量,学标准,严要求,执行规范。既邮发,又赠阅,广为发行,电子版,网络化,多路入编。新主编、新编委,与时俱进,加彩页,登广告,又建网站。扩幅面,加页码,信息量增,广被引,高影响,入核心刊。二十年,不停步,茁壮成长,流汗水,付辛劳,梦想终圆。得奖励,获荣誉,谦虚谨慎,新目标、新高峰,尚待登攀。二十年,漫漫路,应该纪念,我曾经,与诸位,有缘并肩。至于说,拍视频,恳请赦免。一小诗,表庆祝,请看附件。不妥处,请修改,尽可增删。
我与《含能材料》
孙杰
与《含能材料》的第一次接触是在2000年,我向《含能材料》投了来所工作三年后的第一篇文章—《F2314粘结HMX的研究》。现在回想起来,感觉那是一次“痛苦”而又幸运的经历,因为从那次“痛苦”的磨砺中我获得了很多获益终生的宝贵营养。
在那之前,我只投过一篇期刊论文,写文章的套路、用词等方面还很稚嫩,而那次不巧的是恰恰碰到了当时特别“较真”的阮庆云主编,他对于文字的要求特别高,于是我投交的稿子上就有了密密麻麻的修改。当时心里颇有点不服气,认为有很多被修改的地方前后说法差不多的,为什么一定要修改呢?而且我自认为文笔并不是特别差。但经过与编辑部的细致沟通后,我最终完全接受了编辑部的修改意见,那篇文章也得以在2000年的最后一期发表。2006年,我又向《含能材料》投了一篇文章,这次是姜梅编辑跟我交流的修改意见。虽然修改的地方比2000年那次少些,但整体还是给人体无完肤的感觉。在之后的交流过程中,有些意见刚开始与编辑交流时还是不太认同,但后来仔细想想却觉得很有道理。
《含能材料》这两次认真改稿的经历带给我很大的触动,促使我日后以更加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论文的撰写,科技论文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过后的几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投《含能材料》的几篇文章均获得比较顺利的接收,修改的地方也不很多。
《含能材料》创刊20年,已经成长为国内相关领域排名第一的期刊,与编辑部对稿件的高标准、严要求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受到稿源及检索的限制,高质量的稿源非常有限,对录用稿件的修改提炼和再加工就特别重要,编辑部会投入更多的心血。国内很多投稿《含能材料》的人都有同样的感叹,《含能材料》审稿很严、很认真。
感谢《含能材料》编辑部对稿件一贯认真谨细的态度,使我在改稿的过程中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我也很荣幸地成为了《含能材料》的非正式约稿对象和审稿人。希望今后能一起为提高《含能材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共同努力。
辛勤耕耘 硕果累累
——纪念《含能材料》创刊20周年
高大元
出版一本优秀的专业学术期刊,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单位的科研成果, 成为传播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展示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发现和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 以及塑造单位形象、创造学术品牌的一个重要途径。
1982年,化材所编辑出版了内部刊物《炸药通讯》,主要报道所里科技人员的部分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情报室员工翻译、整理和汇总的文献综述。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全国高考后毕业的大学生陆续分配来所工作。当时,由于中物院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在所阅览室查阅和检索工作中需要的文献资料相当有限,而大学生们首先接触到的专业内部期刊就是《炸药通讯》。通过阅览能获得许多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火炸药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随着化材所从剑阁山区搬迁到绵阳839地区以及所里科研生产的迅猛发展,化材所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国内外火炸药同行中,参与各种项目合作和学术交流。提升化材所的竞争势力,出版学术交流和科技势力象征的科技期刊非常重要。经过以董海山院士为代表的我国火炸药科技事业开拓者们的不懈努力,化材所在《炸药通讯》基础上,于1993年创建了专业学术期刊《含能材料》,1995年国内外公开发行。
20年来,《含能材料》秉承“传承火药文明,创新能源材料”的办刊理念,立足化材所、面向全国、关注世界,报道了国内外推进剂、炸药、烟火技术、武器弹药设计及相关材料的研制、工艺技术、性能测试、爆炸技术及其应用等方面的文章1700余篇,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被《SCOPUS》、《CA》、《AJ》、《CSA》、《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网》等收录。2013年3月,《含能材料》被EI Compendex数据库收录,这是对《含能材料》办刊质量和影响力的最好肯定。
《含能材料》20年风雨兼程,在全国武器工业类众多刊物中,虽然起步最晚,却办成了一个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与知名度,且深受读者特别关注、有着鲜明办刊特色、令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称赞的优秀学术期刊,饱含着历届主编、编委、许多作者和审稿者的心血和汗水,以及编辑人员的甘于奉献和辛勤耕耘,是化材所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含能材料》的忠实读者之一,在刊物上发表文章近10篇,审阅稿件30余篇。通过阅读、写作和审稿的循环过程,能不断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在《含能材料》创刊2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含能材料》能不断吸收国内外优秀稿源,锐意创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打造成国内外武器工业类的精品刊物,为推进化材所三元发展战略、建成国内一流和世界知名的研究所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工作的年头与《含能材料》年齿相当,它伴我成长
黄明
20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初生的事业可以成长为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阳光产业;意味着一个阳光产业可以壮大成厚实稳重、大气磅礴的艨艟巨舰;当然也意味着初生事业从一开始就举步维艰、萎缩退亡。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最初的梦想和胆识,缜密的计划和那一群前仆后继想事、干事、成事的人。
显然,如今的《含能材料》不仅已成为中国火炸药界的标杆,而且许多世界知名的含能材料学者亦向它汇集,在此刊文……
● 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 EI、CA、CSA、AJ收录期刊;
● 《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
●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
显然,这一串数字表明,《含能材料》已不仅是三所人的《含能材料》,它也是中国火炸药界的《含能材料》,更是世界火炸药工作者的《含能材料》。
对年轻的研究者,《含能材料》也是催人进取、展示才华的极好平台。
20年前,其时我刚到三所,懵懵懂懂。印象中发的第一篇文章是有关大颗粒TATB的合成。此后,即开始陆续发表并审阅、学习同行的大作,经验智识逐日俱增。
但印象最深的依然是,曾经有两期专刊,一者高品质炸药专刊;一者086三代炸药合成专刊。我有幸作为这两期的撰稿、组稿人,从中受益匪浅,亦感触良多。
论文质量是灵魂,一篇优秀的论文固然离不开作者的劳动;而组稿、审稿、编辑、校核、美工,又何尝不是凝聚一份优秀期刊所必需!
20年过去,我工作的年头亦与《含能材料》年齿相当,它伴我成长。
深谢《含能材料》,是为记。
坚持与收获
王艳秀
20年了,20年弹指一挥间,20个春秋冬夏仿佛就在昨日……
1992年10月,创刊之初。那时刚从老点搬至八三九,一切都在建设中,在董海山院士及朱祖良所长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共同筹划下,我们的刊物——《含能材料》也从一粒孕育已久的种子开始破土发芽。科技委花平寰主任带领我们这些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对如何办刊一无所知的年轻人满腔热情从零开始摸索。我们走进比邻的一所,从《爆炸与冲击》《高压物理学报》的老师那里学习办刊方法;从黑白显示的DOS操作系统开始,从字母的输入方法开始学习方正排版软件的使用;从《编辑学报》中学习编辑学知识……。尽管一开始,刊物还属于内刊,但是董院士和花主任还是要求我们以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为目标,论文的层次结构、专业术语、英文摘要、图表的编排甚至一个标点都不能放松要求,当时所有插图全部手描,图中所有字符打印后手工粘贴,然后制成胶片才能制版……创刊之初的较高定位为刊物尽快公开发行奠定了基础。
1997年初,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界也在悄然变化。为广泛宣传期刊,公开发行不久的《含能材料》也紧跟这种形势,积极加入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分别推出的大型学术期刊群——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系统;同时也开始申请e-mail信箱,接受电子版投稿,为后期网站的建立了打下了基础。但那几年也是刊物最艰难的时期,老专家相继退休,人员不够稳定,稿源不够充足等等都影响着期刊的出版。尽管如此,我们仍认真对待每一篇来稿,反复修改使之符合出版要求,保证了期刊的出版质量。不能让老一辈的心血白费,不能让破土发芽的幼苗就这么夭折,在所领导的关心下,在编辑部同仁努力下,《含能材料》终于走出了迷茫与徘徊……
2002年,黄辉所长接管刊物的主编工作,在他的指导下,编辑部同仁改变观念,设立目标、制定措施、落实执行。我们注册域名,调研稿件管理系统,学习图形处理软件知识,实现了方正软件图文混排,改变了剪刀加浆糊的插图处理模式。我们走出三所,积极参加一些全国性学术交流会,与行业内的科技人员广泛交流约稿,优选稿源,拓展刊登内容,完善版式设计,增加页码,改变刊期,加印彩页、刊登广告……2006年《含能材料》开始逐渐走出低谷,进入良性发展——相继进入北大、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的核心期刊。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浪潮的推动下,我们又建立了自己的投稿网站,实现了投稿、审稿、返修稿件的网络化管理。当然,所有这些工作的基础都是以对发表论文严格要求为前提的,大多作者都理解我们——面对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他们逐一认真回复并修改,尽力完善稿件;在投稿-审稿-返修-校核-定稿这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在与审稿人、作者的反复交流中,编辑部同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优化工作流程……
正是编辑部同仁多年来对日常工作的一丝不苟,对刊物出版质量的执著追求,才使老一辈“传承火药文明,创新能源材料”的精神得以传承,才使《含能材料》这棵幼苗茁壮成长迎来它20周岁的纪念日。
云爆 /温压含能材料
年第卷第期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